热门推荐
当教育变成交易:女学生为保研参加支教,却在背后骂学生傻X
2024-09-20 01:32

谢邀。

姑娘,仔细看了几遍你的问题,我嗅到了几股很糟糕的味道。出于某种原因,行文过程中我会尽我所能地不友好,你要小心了。

我接下来这段话给你的不是一个标准答案,只是应你的要求尽我所能地帮你捋一捋。



你为什么要保研?

你认为凭自己的学力考不上这个研究生吗?

还是我这老骨头跟不上新思潮的脚步了?

我一直认为“研究生”是要做“研究”的,没有实力做“研究”的“研究生”,是否不该占着这个“研究生”的位置在那做“研究”?

据说人生就是个很高的塔,下层的人要吃上层人拉出的粑粑,所以为了不吃别人的粑粑,每个人都要往上爬。

除非有超好的家世,不然,想不爬这座塔需要超强的个人能力,想不怕吃粑粑也需要超强的心理素质。

“超”字读chao,第一声,它注定属于少数派。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座塔好歹是要爬的。我怎么敢反对和鄙视多数派呢?

所以,如果姑娘你承认,你没信心考,只想追求保——因为世道艰难,你这样的钻营和挣扎是为了生存。

我不敢说支持,但能说一句:理解。



那么,你想在哪读研?


我注意到你的问题里有一句你学校下发的相关文件的内容:『支教期间若出现什么问题(身体问题等)则取消保研资格』。

这么赤裸裸的霸王条款,任何一个正常人看了都会讨厌的吧?

这简直是一个没事找抽的提法。我认为如果写文件的是聪明人根本就不会把校方那点小心思这么清楚地拿出来给你们这些学生看,他们要么会在字里行间美化美化,要么只做不说;更厉害的是把残废了的你高高捧起,喊着“阿库那马他他”,把你的伤口展示给所有的媒体看,瞧啊,你们学校有你这样的女英雄,为教育落后地区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多大的贡献——每年废掉一个你、换一座感动中国奖杯,赚了个大发,不是吗。

就算这份文件加这个条目的本意是为了阻止某些身体不好的学生去高海拔地区送死,用这种手段也仍然不聪明,非常不聪明。

我认为能写出这么蠢的文件的学校,你留在那读研也太没意思了。

你觉得呢?

你真的要在这个鬼学校,用这样的方式,保这个鬼研?

说实话,我想问问你——



你追求的到底是生存,还是浪漫?

生存在9楼,浪漫在15楼。你站在电梯里,伸手按一个24,绝不意味着你能同时去到9楼和15楼。

24楼风很大的,姑娘。你需要有很强的脚力,才能站在那里。

你没有信心考研,没有信心说服你的父母,没有信心从西藏完好无缺地回来,更别提有信心为自己做决定,我怎么能相信你有这么强的脚力呢?


你得选。9楼,还是15楼?


要浪漫,你就浪漫。

我跟你差不多年纪的时候也做过支教的乡村教师,那时候的我从一个白白嫩嫩的小骚货变成了一个形容枯槁的小黑炭,关掉了我的网站,失去了我心爱的姑娘,瘦了20斤,欠了不少钱。那时候我抱着想做一个圣人的心思,用尽了我的浪漫,夸夸其谈,没教给学生什么有用的东西,说了不少蠢话,做了不少错事,耽误了不少时间,最后认识到自己其实永远成不了一个圣人,狼狈地逃离了那些还算是喜欢我的小朋友。

我以为我无所不能,其实我还没准备好。

之后几年,可爱的小朋友们各种联系我,“x哥你为什么要走啊?你不走好不好?你会回来的吧?”“xxx哥哥你怎么不来看我呀?”“咦,xxx哥哥你怎么不理我了呀?”“嘿,x哥你在吗,我现在不读书了,在xx市,你来给我介绍个工作好吗?”

我多希望我能满足他们所有的愿望,让他们都过上沙特少年的生活,甚至全都送进哈佛——只要我够强。

其实啊,给了他们愚蠢的承诺、过量的期待,最后成了我负担不起的责任。

缘分已尽,浪漫已死,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联系,我无法回应。

事实上,如果我开口去联系一个人,那人却不理我,我会很难过;将心比心,我觉得自己恶心极了。主动和一些人亲密,又被迫与他们疏远,这感觉有多丧气你知道吗?

浪漫也是一种责任。对你,对学生,都是。

多愁善感不行,断断续续不行,意志不坚定不行,放不下功名不行。

你如果能安贫乐道,去了你就不走了,去了你就没完了,或者,你居然能一边赚大钱一边搞支教,最后你的学生个个改名叫张发财,那你就去!十年能教化几代人,五年也能做不少事。我打心底里同意能负起这样责任的你去支教,并希望你的家人也能支持。


要现实,你就现实。

这个时代把几乎所有的机遇都塞进了大都市,所有的猛兽都被圈在这里头争食。你早把自己丢进这斗兽场一年,你就能早成熟一年,早进步一年,早发达一年,早抽身一年,早掉头一年。

我不认为在西藏支教的一年居然能够折合变现成你在这花花世界里奋斗的一年。

人的青春有几年呢?

这一年你完全可以用来好好学习,考得上,做一个好研究生;考不上,赶紧找到一个好公司好职位,开始你身为社会人的第一轮奋斗。

抽空还可以吸收那来自各方面的营养,学习怎么做一个好女人。据说好男人们总是跟好女人们在一起,这个据说非常可信哦 —— 这,才叫做现实。


你做一件事,希望它又能满足你浪漫的小心思,又能带给你现实的利益,太难了,又玩滑翔伞又想比走路安全,怎么可能呢你说?

神雕大侠可以,比尔盖茨可以,你未必可以。



其实,支教很不错,很美好。

我喜欢你的梦,我也喜欢你有这样的梦。

只是,你字里行间透露的信息让我觉得你这姑娘有可能在这条不好走的路上摔跤,摔大跤,我个人希望你再成长几年,事业和心智都成熟之后,再回过头来做这样的事。那时候你好好玩,玩尽兴,玩大的,不为感动中国,只为完善自我。

如果那时候你已经忘了这回事,也没有关系,不要有负罪感,这些事本来就该留给那些能够记得这些事的人来做的。事实上,最根本的责任理应交由那些最上层的人来担,为它操心是你的可爱,不是你的义务。

谢邀,

1.村民看着多淳朴可靠也不要孤身和他们出去,家访出去玩什么的一定叫上同伴

2. 不要喝酒。不要喝酒。不要喝酒。

3. 和当地女老师搞好关系

4. 尽量避免与当地人起冲突

5. 保持和家人朋友联系,我是带了可以插网卡的iPad(后来被我男朋友嘲讽:停电三天你人人倒是一天没断登陆啊...

6. 不要好奇心太重,当地的政策,权利的斗争,教师校长职位的调动跟你没有任何关系。

尽量不要麻烦别人。

防人之心不可无。

支教体验和建议欢迎看我其他回答。我遇到的都是好人,但是我每晚睡觉还是会检查两遍门窗是否锁好。

感兴趣还可以看一下这个回答:

你在支教中遇到的最糟的情况是什么?最后怎么克服的? - 陈诺的回答

非邀请自己来,终于有机会好好回答一次问题了,目测这个题目在整个知乎比我有资格回答的都不多。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想要去支教和即将去支教的同学提供点帮助。

我是学校的第15届研究生支教团,回来之后作为学校项目办副主任,负责16届支教团的服务和17届支教团的招募和培训工作。现在作为省项目办的一员参与西部计划和西部计划的地方项目的管理。从各个角度对研究生支教团有一定的了解。

言归正传,首先恭喜你入选研究生支教团,别听楼下没去过的人瞎bb,研支团是1998年就开展的,团中央志工部牵头的,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的一部分,相当光荣的一个机会。比如我们学校的研支团报名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这几年研支团人数逐渐控制在2000人左右,大部分学校想要申请增加名额还是比较困难的。用我同学不恰当的比喻来说,研支团是团中央的禁卫军,比起一般的西部计划和地方计划要重视的多。

再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有个疑问,因为现在是9月,这一届已经出发,下一届的招募文件刚刚下来,不知道你是刚刚选上明年要去呢,还是问题问的比较早,现在已经在服务地了,不过都没事,我把我这几年的经验都写点给大家分享下。

研究生支教团楼下也有答友回答了,不知道你们学校是刚加入的还是前几批的,就是说开展研支团多少年了?如果是老牌学校,那么恭喜你这一年的会轻松不少,如果是刚加入的,那么任务其实很艰巨,而且学校派你来应该也是相信你能够把服务地打好基础。我们一个个说:

老牌学校:

一般支教团成员比较多,而且支教点会略微分散,像我们学校五个点近10所学校的比较少,两三个点四五个学校的还是比较多的,一般会男男一个学校,女女一个学校,虽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是因为研支团是要学校解决住宿问题的,男女住在一起多少不方便不是,对学校的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团县委一般会男女分开安排。而且支教的学校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就是一直合作的那几所,所以教职工、学生、门口杂货店阿姨都会和你很熟,像我那年都亲切的称呼我为研究生老师。当然也归功于前面几届做的很好,学校口碑不错的情况下县领导、校领导都会对你很照顾,尽可放心。而且物资攻略什么的上一届就能遗留不少,能很大的减轻初期刚来时候的压力,讲到这里比如要提的就是:去之前一定要和上一届同一个地方的学长学姐联系,大家都是一个学校的,除非交恶,一般都会好好和你说明情况的。

另外、研支团一般是由高校项目办直接负责,省项目办协管,但是有的高校建制不完善,不会有专门的项目办负责管理,所以一般是直接由团委管理,我相信每个校团委都会对自己的队员很关心,毕竟如果有人出事,那么团中央明年是会削减名额的,有困难一定要直接联系校团委负责的老师和学生。

如果只是小困难,你可以直接和服务学校反映,小事他们一般也能帮你解决了,毕竟你过来帮助他们授课,学校不给工资,所以有什么小困难也会帮你解决。如果学校解决不了,可以和团县委联系,支教团是他们直接管理的单位,他们也会比较上心,因为每年团中央会有优秀服务地的考核。这里讲个不合适的小栗子:我们一个同学支教期间和学校处的不好,和校外流氓打架,我们学校直接把支教点撤了,他们的团县委书记直接撤职。

其他的之后再补。

新学校:

支教成员比较少,所以可能不能多个支教点男女分开,男同胞们开心吧,你们有机会和妹子们同吃同住一年了,还是有很大可能发展成功的。

作为新学校前几批支教团,任务很艰巨,你的表现直接会影响到你学校的评价和你后辈们的待遇,所以希望你能好好努力。

怎么努力呢?咳咳,在西部,一个好的表达友善的方式就是喝酒,西部人民很热情,刚到,几场酒肯定是免不了的,把他们喝高兴了,以后工作开展起来也会很方便,所以能喝的同学一定要顶上去。

当然,只会喝酒是不行的,我们要明白我们来是做什么的,努力的第二点:教书。支教团,真正的使命是支教,你教的好不好是比酒喝得多不多更重要的事情,如果你的班全年级第一,你一口酒不喝,人家也尊敬你(看学校,有的学校也有很厉害的教师,第一很难)。不要以为西部的老师们多差多差,他们再差也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难出其右,你一个刚本课毕业的菜鸟不好好努力是很难超过他们的(况且大部分同学都不是师范类的学生),我们比当地教师好的是我们才参加过高考没几年,可以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所以,到了那边别捏大牌,虚心和当地教师学习

第三点:拉赞助,支教点偏僻一点,你会看到不少真正贫困的学生,他们吃不起饭,上不起学,读个高中只为了能够嫁的更好一点。根据学校的不同,拉赞助的情况也不一样,有得学校什么都不用你干,就需要你拉钱,(遇到这种情况直接联系团中央,团中央是坚决要求我们教书的)。有得比较随意,看我们能力多少拉多少,我支教那年给孩子们拉了几麻袋衣物和不到10万块资金吧。这个我的意思是看个人能力和心情,拉不拉随意,拉多少随意。

啰嗦了不少,可能有的人要说了:支教有我讲的这么好?那卖进大山的女人们怎么会那么凄惨。

一定要记住:因为我们是研究生支教团,受团中央、高校、团县委多个保护。

接下来讲讲需要注意的地方,毕竟在西部,背井离乡,挺不容易的。

1、安全问题,不可否认,支教团出过事情,但那是少数,几年出一件事也是正常的,只能说支教团到底是在西部,但是比起西部计划是安全的多的。出问题一般在什么环节?路上,在学校一般不太会有问题,就怕有的小同学放假一个人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吸引出去玩,结果路上出事。出行请选择正规途径,最好结伴而行。不要走夜路。

2、卫生问题,当地经济发展略微落后,卫生条件比不上东部,吃饭生活自己注意卫生,有条件可以自己做,像我们懒汉子只能锻炼我们金刚不坏的胃。

3、孤独问题,一个人在异地,很多事不方便,有孤独感是在所难免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一起支教的同学很容易成对。所以平时可以多和学生玩,和青年老师们一起玩,和一起支教的同学玩。一定要和一起支教的同学处好,虽然我知道这很难。但是起码不能交恶,面子上要过得去,毕竟你们是相依为命的人了。

4、很多人说家访的问题,我也说一下,家访肯定是不能女老师一个人去的,虽然不是说一定不安全,但是100个好人里面有一个坏人咋办,对吧,我们家访都是两个男生拉上学校团委书记一起去,有个当地人路上有个照应,而且我们研究生支教团在那边好多年了,很多人的孩子都受过前几届的照顾,所以都很关照我们。

5、喝酒时请保持有一个人清醒,像@陈诺说的,不喝酒不太可能,但是一定要有一个负责任的人保持清醒,负责把大家弄回去,不是不喝酒,不要和不熟悉的人喝酒。

6、吃苦。我们是来支教的,是来吃苦的,不是来享受的,请不要随便有一点不便就四处嚷嚷,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太娇气,什么苦都吃不了的人请回去好么。

我知道不管国家做什么,肯定有黑的人,但是请不要管别人怎么说,研究生支教团对于我们去支教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的机会,一个很好的看看西部的机会,一个很好的假期旅游的机会,也是一个很好的读研的机会。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如果有空,再来补几个支教时的小故事。

希望能帮到大家,如果有特殊需要了解的情况,可以私信我。

对于这是不是一种"恶"我不得而知,我想表达一些不同的观点。

我的大学因为曾出过一个以支教出名的校友,所以支教之风盛行。

有一个长我一级的学姐在一次支教回来后表示,再也不想去了。

她说,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其实我们不去还好一些。

大学生支教一般会选择假期的时候,而事实上这个时候农村的孩子也是在放假的。但为了迎接这些所谓的大学生,这些孩子的学校可能会选择不放假。

而不放假的结果呢?

假期支教的这些大学生往往都是大一大二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受过什么专业的教育学培训。

能指望这么短的时间系统的教给孩子们一些知识几乎不可能,

多半是早上唱唱歌,下午画会画,晚上再做个游戏这样的。

学姐发现一个小男孩一直不太高兴,问他为什么。他说家里的农活还没有干完……

那些小孩真的需要这种意义支教吗?

有人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吗?

也许他们和城里的小孩一样,就希望可以在假期里睡睡懒觉,去田里玩一下,但是因为支教,他们被剥夺了这些娱乐。

这些大学生来到乡村支教很可能出现添的麻烦大于给的帮助。

他们不适应这里的环境,有些人可能只是图新鲜,有些人可能只是希望在自己的履历上填上好看的一笔经历;而真正想要帮助这些孩子们的人,回来后会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无力。

他们觉得自己无法真正的去改变什么?而且还给别人添了许多麻烦。

学姐说她再也不会参与这种形式的支教了。

我所说的可能只是支教的一小部分,但现在高校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是去通过研究生名额来促使一些本科生去乡村支教。这合理吗?

这种摆明了的你去支教,我让你上研究生的交换行为,到底该如何评判?

——————补充分割线——————

这篇文章是当时看到问题后匆匆写下的,一时激动,所以许多错别字(羞耻脸)。

对于支教,我的感想是:

1、教育这件事一定是政府的责任,这是不可推卸的。所以用支教来代替正式教师这是渎职和懒政。

2、真正想为山区孩子做事的支教老师是值得尊敬的,这是一种毫无疑问的善行。

3、支教老师的素质(这里指的是教育能力)有待提高,短期支教的效果较差。

最后我想说,像感动中国这样把某些因为承担起本是政府的职责而导致自己过得悲剧的人竖为典型,宣传这种价值观而不去问责相关政府工作部门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恶。

评论中有许多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质疑,首先提出一点是我的确没有参与过支教,说实话对于这件事情我没有深入过,比起底下

@卢芒种

@sin分之一

等真正参加过支教的人来说,我的看法也许是片面的。再重申一点,对于出于善心的支教团队和老师来说,我是尊敬的、佩服的。

支教之于教育相当于补品之于身体,人有病,必然是要看医生的;不能依靠补品来取代药物。我说的“恶”是制度的恶,是价值观的恶;不是人的恶。人的善行是可以做出一些美好的改变,但真正改变大世界的是制度,是价值观。支教可以带个一些孩子光明是不可否认的,但只有改变当地的经济状况才能真正改变后代的教育情况。

就像辛德勒拯救犹太人是善,但他的能力是有限的;真正击碎法西斯的只有靠残酷的战争和强有力的国家机器。

比较赞同 小神可的九叔 的观点,

短期伪善举,长期真功德。


在西部支教一年,以亲身经历说一说。


我认为,是否将支教作为一种交换条件,无论是换取优惠政策,还是基层工作经历,或是加一条人生履历,都无可厚非。

不免会遇到一些,嘴里夸夸其谈,满嘴梦想爱心,却混日子度过这段岁月的“理想主义者”

自然也有秉着功利目的而来,但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做事的“现实主义者”

来者怎么想,不重要。

那里,最需要“兢兢业业”认真做事的支教者。


在支教地区,教龄十年多的教师,会有个通病,就是“疲掉了”,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跟上高考的变化,依旧老一套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且,支教地区本身学生底子也不好,对于偏难的题,教师倾向于避而不讲,有些教师已经丧失了解答难题的能力。

因此,与当地的老师相比,我们管理学生的经验,教学经验极度欠缺,但我们同样也是有优势的。

我们离高考结束时间至多四年,对于各学科的解题能力是明显比当地老师要强

(而我们的优势也可以被进一步利用,就是辅导“尖子生”们做难题。)


换言之,我们教学能力是足够的,不需要太久的时间,只要花点心思,很快可以成为一个“尚可”的教师。而成为教学“优秀”的教师也不是太难(指相对当地教师)

之后要做的就是弥补“管理经验”。


对于本回答中“支教地”的概念,我也想限定一下,即经济水平比较糟糕,教育水平也不咋地(升学率,本科率较低)的地区。

对于经济条件好的,抑或教育水平好的地方,比如一些州、市里的学校,里面优秀教师一抓一大把的,我们去了那不是添乱了嘛,校方还得花时间培养我们。我觉得这些地方并不适合作为支教地点。


“重复性低”的短期支教容易趋于形式化的原因:

一. 支教老师对当地教学环境,学生家长老师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根本来不及了解,即便团里有个“当地通”,摸索起来也很费劲,还未怎么了解,暑期/寒假实践时间就到了,匆匆回家

二. 短期的支教,往往上不了正课(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多是流于表面的游戏,美术,音乐,体育课,很难从世界观,根本性地给孩子们一些影响。

重复性高的短期支教稍好一些,这些team往往会有几个固定的leader一直组织,传承性稍好,积累经验效率高些。有一个在福建最早开办的“致远书院”,后来辐射到各个省份的一个支教项目,我也曾参与过,固定周期性强,在开办地的确有影响力。


对于我们长期支教,单单是适应和了解当地的学生状态就花了半年时间,到后半年才开始得心应手,上的课和举办的活动也越发接地气了,影响力开始扩大。


换老师频繁这个问题,是有的。

我主要教的是高二,意味着我教的班,高中三年我这科要经历3个老师。

大部分班级分文理科会换一次老师,如果有些老师出差,生娃,也会再换一个。

所以,我觉得这个换老师频率,还好。

不过后来校方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会倾向于让以后的支教老师教高一,反正高一结束分文理还是要换老师的。


是否会受到当地老师排斥?

不太会。

总的来说,我们给学校注入了一股新风,有点像当年像围观猴子一样围观外国人,当地老师会拉着自家孩子请你吃饭,讨教怎么考个好大学。学生们,课后,双休日巴不得啥都问你。

因为我们待一年,校方是想充分利用我们的价值的(当然我们也很乐意)

按校长的说法是,我们在那儿,学校就感到充满了正能量。


对于年轻老师,我们更是“鲶鱼效应”,当地的年轻老师,比我们大1~5岁不等。平时玩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

年轻老师们虽然也是省内州内不错的大学毕业的,但是在支教地比较闭塞的环境,年轻老师们在精神上老化得特别快。我们举办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是突然有了新奇的idea,年轻老师们马上来劲儿了,想要一起参与。

在我们支教的这一年中,有些年轻老师的确做出了努力改变人生的举措。


唯一发生过的一次矛盾,是在组织一次大型活动上跟某老师的意见不一,但本质上都是想把活动弄好,所以活动圆满成功,这次矛盾也就没什么了。


对于理想的“支教地”,体会下来,长期支教有几个好,

1.弥补“有效”师资

支教地的学校可能不缺老师数量,但是缺有效师资,由于编制,人情等原因,会出现副科老师溢出,后勤老师溢出(简言之,不干事还得发工资的那种),而主科老师根本不够用的情况。

我们支教者花点心思,教学水平是可以达到该校教师里中偏上的水平的

2.开拓孩子眼界

教书“育人”,作为主科老师,在保证教学质量和进度的情况以外,在课上就是讲授各种大千世界的无奇不有,希望能帮助他们建立相对正面的三观,这个过程中,会偏重“新”“奇”,拓宽眼界,传播正能量,回避经济条件上的落差,如果有讲到相关的事情,则让他们懂得客观看待差距。我们也会经常家访来了解情况。

不敢说自己三观有多正,但是尽力给他们传达正能量,改变自身命运的动力“客观理性”看待事物的习惯

3.带来快乐

比他们也大不了几岁,我们可以尽情的跟孩子们老鹰抓小鸡,丢手绢。

有段时间,深感培养他们的无力感,提分特别难提,非常痛苦。后来想想,如果我能给他们带来从未有过的快乐,让他们这一年很难忘,那,也值了吧。


整个支教下来,无力感是有的,对当地教育大环境的无力,但是一点都不后悔

如果你想支教,建议你尝试尝试“沉浸”式的支教,至少半年,用心去走遍那里的每一寸田地,了解了解每个孩子,像对待弟弟妹妹们一样对待他们。

那么,这样的支教,我相信一定会是善的。


我们对当地学校,当地教育带去的改变注定是微小的。

但是给你教的学生带去的改变可以是巨大的。

或许他们自己来不及再有良好的教育机会了,但是我们可以在他们心里种下种子,到他们的下一代,他们就跟他们的父母不同了,他们或许便会对孩子倾注更多,让他们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一代代,慢慢地改变家庭的命运,个人的命运。

那,便是“大善”。

我小学时,村子里来了一个大学生,穿白色旅游鞋白色运动裤,平时教我们语文,偶尔教我们做广播体操。就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大山外边原来有这么多新鲜事,有电梯,有超市,有形形色色的职业,上厕所不用蹲着。那时候我语文比较好,他比较喜欢我。有一年教师节,他问我们老师这个职业好不好,我们异口同声说好。然后他让我们每个人用最简短的话评价自己的老师们。其他同学都回答,老师辛苦了,老师是蜡烛是春蚕等等。我当时忘了从哪里看到的,因为那时候村里电视都很少,课外书就更别提了,我竟然说出了现在还记得一句话:"百花园中花似火,花红需要育花人"。他对我微笑,点头,事后总爱和我说:好好读书,哥哥看好你,外边的世界很精彩很有意思。当时我不懂,或者说懵懂。但是我觉得他说的话肯定是对的。从那时想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出去看看外边的世界。

我也是抱着这样开眼界的想法,一步步走出村里,镇里,县里,省里,来到大城市,真的感激他。我现在都不知他的名字,只知道叫李老师。向他致敬,他在我幼年时帮我开了脑洞,打开了新大门!

这个问题我还真没认真考虑,对于长远发展可能真的是一种恶,但是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哪怕半年一个学期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发展。所以,大多数想支教的有为青年更多的是抱着能挽救一个是一个的想法去的,不是么?

我不是圣母,只说切身利益……

我不希望任何身材长相在50分以上的女孩子支教(虽然不好听,但是真的),很危险,不要以为任何地方都是法治社会。只要离县里10公里远就足够阻断法律了………

不是危言耸听,你们根本无法想象近20年重男轻女和农民意识对当代婚姻与法律意识的影响………

也许,等某些敏感地方爆发一些遮掩不住的大事,支教的问题才会更规范吧……

你们赞也好喷也好,只希望更多面临支教的女大学生看到,能听我一言,支教男女差距是巨大的……

本人正好在写关于研究生支教的论文,路遇这么一个话题,不得不停下来写写我的想法!

我曾经也是支教团的一名成员,当初选择支教保研,恰好就是我热爱这项工作,也正是需要读研究生。二者都在我的需求内,自然这个选择于我来说就是很完美的。

本人在大学期间曾两次短期的前往青海某个偏远少数民族自治州做义工,为什么说是做义工呢,毕竟时间就一个月左右,压根算不上支教,也带不去什么实质性的教育。

成为支教团的一名成员后,在抵达了服务地时,我的内心和楼上一位答主的想法是一样的。支教怎么会在县城的中学,并且学校环境非常不错,学生条件也远比想象中要来的更好。对比我之前在青海的义工,会让我有种这儿压根算不上支援农村教育的想法。

可是既到之,则安之。我算是个上天比较照顾的人吧,一直以来运气也比较好。分班的时候我被分在了初一的两个重点班做副班主任,班上的孩子们都是各个乡镇到县城来读书的,特别的淳朴。 我们的支教成员基本都被安排在初一和高一两个年级。因为都是新进的学生,比较好管理接触的原因吧。

副班主任平时做些什么呢!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算是比较有激情的一份子。早上早读,中午午休,还有代课晚自习,检查学生们的卫生 宿舍入寝情况等等,听着就都像是保姆做的工作。我一开始也是不能接受这一点,可是后来转而想之,自己并没有教师资格证,也没有一定的执教经验。初中的课本知识对于我而言早已陌生了。很难做到其他老师那样系统的备课,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所以能做的不就是这些照看学生们的事儿了吗?

早读说实话,前期还坚持的不错,后面天气变冷了,就去的不多了。午休基本都会去教室待着,和学生一起。他们大部分都是在写作业,不懂的会来求解,也会花一小部分时间午休。这个午休时间就算是我与同学们相处最多的时刻了,所以一般我都会去教室陪着他们。 晚自习学校给我们安排的是一周一个班一次,也算是比较轻松。但我能明确的感受到同学们对我的喜爱以及需要。我没有正常老师那样的授课经验,但针对学生们对于问题的解答,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尽可能的简单的告诉他们最简单快捷实用的学习方式方法! 基本的日常生活其实就是这样,偶尔有的老师需要代课我们也会代课。不过有个别队友有教师资格证的就会教授主课。

如果在支教的一年中,每天都过这样的日子,有大材小用浪费时间的心态也是很正常的。特别如果面临着自己的学生不太听话的情况下,会更容易滋生排斥心理。 好在我们的团队并没有这样的每天重复过日子。初高中部我们各有一个分队,在基本工作慢慢适应后,我们各自的小分队就开始了组织各项活动。周末闲来无事,我们会给部分同学免费补课。(后来由于免费的补课和当地的老师有了一定的冲突故而停止了这个行为)第一个学期我们组织了篮球赛、乒乓球赛等等文娱活动,设立了心理辅导室。 第二学期就针对四个不同的方面开设了几场专题讲座,给学生们普及课外知识,同时组织了课外知识竞赛等等活动。 其余学校平时举办的活动,例如运动会、文艺会等等我们也都会积极的组织学生参加。 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我们这群支教老师的特长所在,同时我们的很多想法和方式是当地老师没有的。而在这一年的过程中,是会无形间给他们注入新鲜血液,让孩子们增长见识、开拓眼界的。

在这一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也做了一件于我来说,于部分有需要的孩子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 通过一年的观察了解,进一步的家访等,临行服务期满前我负责牵线给优秀的贫困学生找到了愿意帮助他们的人,虽然最后受助的学生不多。但是至少我也在努力的做这个事情。 最近在搜集学生们对于支教老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基本所有的学生都是很热爱支教老师,并且很想要这样的大哥哥大姐姐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给他们一定的生活导向,偶尔解难解惑。

说了这么多流水故事,其实我想表达的就是想赞同第一位答主所说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适之分,合适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支教保研这条路,无论是为了保送研究生的功利也好,或者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也好,这都是个人的选择。不管出于哪个理由我都并不认为这有什么过错,也没资格去评判什么。

这一年,如果你真的什么都没有做到,一点用处都没有,一点长进也没有。那么你就应该首先来反思你自己。 这世界任谁都没有与生俱来的能力与天赋去做老师,也没有完美的努力上进的好学生,更不会将你最合适的事就放在你面前让你去做。 如果只是冲着保研去的,那么这一年里你可以不积极的参与支教的各项活动和任务,自己静下心来空余时间看书、写作等等,来提升个人修养完善自己。 总之,只要你是有一颗想要实现自己价值将个人作用发挥到最大的心,那么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你总会找到自己擅长的事,哪怕一次次不满意,但起码会不断的去尝试,去做好。

在我看来,选择一条路,怎么样去走好,都是一种修行。

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不受益都在于自己,源头也只有自己。

能够进入到支教保研的队伍里,就说明你是有一定的特长优势,是在某一方面比较拔尖的。那么你有这个能力的前提下,为什么不将个人作用最大化,去帮助他们呢!

(特此补充一点,为什么支教团的服务地都是选在县城的中学,并不是想象中的贫困山区。那是由于为了保障支教志愿者的人身安全保障以及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等,所以在选点上没有依据实际贫困需求来定。毕竟只有在志愿者们各项保障完整的前提下,志愿活动才能更顺利的开展)

说了一堆,也不知道是否对于各位准备支保的同学们有益。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发言,如有不对的欢迎来轰击我,我就不匿名了!

谢邀~

关于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支教故事,他在重庆市巫溪县上磺镇青庄村青庄小学支教一年。

泪点较满,请备好纸巾。

--------------分割线----------------

2016年8月28日,历经6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支教服务地——重庆市巫溪县青庄村青庄小学。


环顾四面环山的青庄村和周围的田野,面对即将开始的支教生活,我想,远离尘世,应该会有很多难忘的相逢吧。

开学第一课我问学生们:“大家知道中国有哪些省市吗?”

孩子们纷纷踊跃抢答,有的说:浙江!有的说:江苏!还有的说广东、福建等等,我满意的点点头,没想到这帮小孩还知道得挺多。

于是又问:“大家知道咱们国家一共有多少省市吗?”

一个叫夏子豪的小男孩站起来:“六个!”我吃惊:“为什么?”孩子们争着抢着说:爸爸妈妈在浙江(福建、广州)打工!

我一时怔忡。报到那天校长就跟我说过,这个班21个孩子里19个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有时候两三年都不一定能回来一次。

虽然夏子豪没有答对,但我还是第一个记住了这个小男孩。他学习不错,看上去干干净净的,很爱笑。

去年期末夏子豪又考了第一名,本想着开家长会跟他父母好好表扬下他,可临近散会他家人都迟迟未出现,散会过后家长同学都走得差不多了,夏子豪突然跑出去,好一会儿才牵着一个独眼的老年人走进教室,其他同学告诉我,这是夏子豪的奶奶,从家里走到学校要花两个半小时

老人说:“豪娃刚出生她妈就跑了,他爸1岁时离家就再没回来过,他爷爷年纪大了也躺在床上动不了”。老人告诉我,因为路远夏子豪每天早上5:30就要起床上学,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把身上的衣服脱下叠好,换上旧衣服再写作业,因为家里的主要收入都是政府低保和补贴,所以他格外珍惜上学的机会…...

我问夏子豪有什么新年愿望,他笑着说,“姚老师,我想送奶奶一个电饭煲,这样她就可以不那么辛苦了。”

我无言,唯愿每个懂得感恩的孩子,成长之路都能洒满阳光

李雨婷总是不说话。常年低着头,不和周围同学一起玩儿,家庭作业也几乎不完成,叫她回答问题也一声不吭,说她两句立刻就哭。

我很纳闷这个长得不到8岁的小姑娘怎么会这么内向?

后来通过家访才知道,李雨婷的爸爸在浙江因打架斗殴,被判刑了19年,她的妈妈弃她而去,只剩下一个年迈多病的奶奶一直在带她,老人说,李雨婷很懂事,每天早上都是给她做好早饭再上学,回到家也是先帮她干家务和农活,还经常把书本上的故事念给她听。

李雨婷送我出门的的路上,我问她,为什么从来不回答问题,也不把心里话和老师说,她说:“我怕我说错了话,您会不喜欢我,也像其他人那样不理我了。”

周末的青庄小学很安静,老师学生们都回家了,我因为在这边没有亲戚,所以留在学校。

连续好几周周末,校门口总会出现以个陌生的高个子男孩儿,鬼鬼祟祟、探头探脑的往学校里张望,我看他浑身脏兮兮的,衣裤破破烂烂,就想上前问问,可每次我稍微一走近,他就立刻快步走开。

有一天我终于叫住他,问他为什么总在学校门口徘徊,他低着头沉默好久,才支支吾吾的说:老师,听说你们学校有阅览室,里面有很多书,我能不能进去看看。

这个男生叫王钢,在上磺镇读初中,每周末才回一趟家,喜欢看书,却家里没有条件,想进学校阅览室看书又羞于开口,因此常在校门外徘徊。我看他很真诚,便同意他每周六下午过来。

连续来了几周后我们熟悉起来,也经常问问他的学习情况、作业做得怎么样,他把作业本拿给我,字迹工整,解题思路清晰,看得出来是个努力学习的好学生,心中不由触动,

从此,只要我周末在校,都会帮他补习功课。

后来有人告诉我,他爸爸几年前在打工时出了事故,从七楼失足摔成了二级伤残,他妈妈去年生病做了手术又欠下不少钱,加上要供他和他姐姐读书,家里非常艰难,他平时穿的都是左邻右舍的旧衣服,吃的都是百家饭,好在他学习非常刻苦,从来不自怨自艾,是个很上进的孩子。

我问他:王钢,你长大想做什么?他说:我想成为一名工程师

学校里的学生虽然不多,但是家中情况却千差万别,因此我常利用放学或者周末的时间去学生家家访或者找他们谈心,有些同学初次被家访时都很害怕,他们担心我的到来是因为他们表现不好,可是一来二去,大家彼此熟了也就不那么胆怯了。

我的讲台里经常会收到学生们写的信:

“姚老师,到最后我满是伤痕,太多的疑问,太多的伤心。姚老师虽然看起来我爷爷的身体非常好,但是他的心脏有一种病....我对不起我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这种病也会在我的身上(这个孩子遗传了爷爷的心脏病),我想对我的爸爸妈妈说,对不起。”

“姚老师,我昨天又梦到了我的妈妈,但是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回来。奶奶早上和我说,妈妈在天堂一切都好,姚老师,我想妈妈了。”

看到这些信,我没想到看上去有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正承受着不应属于他们的痛苦,对孩子们,我无法用浅薄的知识去减轻他们内心和肉体的痛苦,也无法取代他们父母亲人对他们的作用,我能做的只有在这短暂的一年中默默倾听,尽我所能去帮助、去开导,让他们继续相信世界上总有人在爱着他们。

青庄村的村民们对教师有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每每路过村民家门口,总有老乡跑出来拉我:“您是青庄小学的老师吧?吃饭了没有?快进来坐!”

去年有一天上课,我刚走到门口,就被夏子豪拦在了教室外面,他把我眼睛蒙上,兴高采烈的说:“姚老师,同学们要给您一个惊喜!”

惊喜?我愕然得被领进教室,耳畔响起孩子们合唱的生日歌,睁开眼睛发现教室被精心布置过了:黑板上写着“姚老师生日快乐”,讲桌上堆满了他们从自己家里拿来的土豆片、橘子、小糖果……夏子豪告诉我,他们偷偷看了我的教师档案,想给我个惊喜


感人的事情不止这些,去年十二月的一天,我被一阵敲门声惊醒,打开门发现班上一个平时安安静静的小女孩,她把一个黑色的塑料袋塞给我说:“姚老师,山里面冬天很冷的,这是我妈妈给你做的棉鞋,穿上可暖和啦!”说完就跑掉了。


前两天上届支教团的师兄来电,和他畅聊了很久,聊到了基层的贫困、人们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渴求、孩子们对生活的希望,还聊到关于如何脱贫的思考、针对山区儿童教育的探索,最后我们都觉得应该要珍惜现在的时光。

挂电话前,师兄说,你觉不觉得,从支教中获得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

是啊,我们教孩子们读书,教他们学习去爱,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广博与精彩。同时我们不也从孩子们身上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单纯的快乐吗?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和孩子们共同成长,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土地上绽放,这不正是大学生支教的意义所在吗?

------------------------


本文作者:西南政法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姚博闻

2019.11.28

支教都过去三年多了,写这个回答也两年多了,重新看看感觉当初写的回答还是稚嫩,很多东西没有表达出来,比如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山上碰见无论认不认识都会打招呼聊天的民风,与其说那里像电影,更不如说像mv一样。这期间陆陆续续看到大家的评论和点赞,让我总时不时想起来那段日子,真的很美好呀,现在读研越来越忙,以后不知道有没有离开这钢筋水泥和程序论文的世界再去看看人间烟火,再去躺在彼此身旁看星星的机会了,生活环境变化太快,现在回忆起那段时光竟有种似梦非梦的感觉,要不是这个回答还在眼前我恐怕都不确定有没有真的去过那个小村子了。当初我带的六年级孩子们,也应该是上高中了吧。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每一天都过的有意义,要去支教的朋友,好好加油,享受一段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认识一群可以发自内心欢声笑语的人,羡慕你们呀

————————————————————————

这个回答是我写在另一个关于支教的问题下的,不过我感觉也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所以我做了些改动以后转了过来

原问题:zhihu.com/question/5584



任何事有没有意义要看你怎么做,所谓事在人为,直接说某件事有没有意义是不妥当的

——————————自我介绍——————————

性别:男

年龄:20(1997)

坐标:北京某大学

————————有理想的分割线————————

引子

去年(2016)暑假,大一结束后的我怀抱着对光辉的支教大哥哥的形象的崇拜以及对倾注丞相心血的古蜀国的向往,报名了大学生支教组织“微光支教”,来到四川境内大山深处,进行了为期三个星期的暑期支教

那是我到现在为止最美好的三个星期

出发前,我也想过,三个星期,能做什么呢,能教给孩子什么呢,三个星期,我还没等了解完孩子们的各种情况,可能就要走了,走的时候孩子们哭天喊地,外加我自己老泪纵横,过后此生再难相见,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我可以回答:过程即意义

这篇文章其实是浓缩了我之前记录的支教经历,添加了现在的感悟,边讲边解,如果想了解更多或对支教有兴趣请参见文末

报名支教其实有很多目的,除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到川蜀大地看一看以外,想找一个真正需要能力和心血的事来锻炼自己、和在上小学的孩子们交流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等等,都是目的,目的很多,但都很正经,没有任何有些人想象的那种目的。

我不说我支教全是为了孩子全是为了让社会更美好之类的屁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即使我说也没人信,所以支教中一定也有我想要的东西,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让双方乃至多方都有益的活动。

现在社会上对短期支教的态度很不统一,而且感觉反对者在占上风,我不否认他们中有些人说的是真的,但是那不是支教本身的问题,是监管、组织、选拔、培训、甚至社会风气等很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想的是怎样在这些环节加以优化,来最终提升支教的水平,而不是直接反对支教,难道我们应该因为一件本来美好的事有瑕疵、不成熟就放弃掉整件事吗,这难道是老祖宗教给我们的做事态度吗?

准备过程当时觉得很繁琐……其实就是很繁琐,但现在明白这才应该是一个去面对孩子们的组织该有的样子

从报名开始,有三轮面试和两次筹款。面试中,我每敲一个字,每说一句话都要经过大脑思考,思前想后,小心翼翼。我爸总爱说我“喇呼”(粗心大意),如果让他知道我说一句话要想三遍恐怕难以相信吧

我其实很怕上台,为了能当好老师,我在学校练习写板书,练习站讲台,就差把同学拉来冒充小学生了

筹款,对一个纯大学生组织来讲,这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朋友圈,父母的朋友圈,朋友的朋友圈都充斥着我的“传销”广告,文采平平的我每天都在抓耳挠腮的想怎么写出让人涕泗横流、泪如雨下甚至愿意为此付出金钱的文案

最终,钱够了,望着密密麻麻十几个QQ群和微信群弹出的窗口,我感觉值了

然后就是写教案,这大概是整个准备过程中最繁琐的事了,当时我适逢期末考试和党课学习,还有支教中其他事情的策划制作,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两点以前睡过,我要查看小学学什么,怎么学,我去问好朋友一年级的妹妹喜欢看什么电影,我去问书店里六年级的少年喜欢做什么类型题,最终汇成100多篇教案和50页PPT还有7个G的视频,我希望给孩子们一个难忘的回忆

准备完了,就出发吧,我出生在内蒙古,以前最南只到过南京,四川,听说很热,蚊子很多……要不要带……

最终什么也没带,因为带不下……最后只带了睡袋,上课用的东西还有几件衣服和必需品,买了一张从北京到万源的火车票,开始了我最初的梦想

四川是我从小向往的地方,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还是很激动的,我和其他12名队友在四川万源会和,为孩子购买物资后坐上了去学校的车

大概中午到了学校,这是一个环山的小学,四周都是漂亮的大山,整个学校看上去有些历史,设备新旧不一,虽然没有孩子在学校,但是已经让人感受到那洋溢的童年的气息,不多说,上图

(此图出自队内灵魂摄影师)

(这是用来敲上课铃的)



第二天清晨,在鸡鸣声中早早起床,墨绿色的山,紫色的天,美不胜收。

孩子们早早的来到学校,背着小书包,眼中透出渴望夹杂着畏惧的眼神,我俯下身一个一个的问他们的名字、年级,带着他们来到教室,有的孩子穿着破旧的衣服,用脏兮兮的小手跑到我的面前来敬一个标准的不能再标准的队礼、说一句老师好然后马上跑开,躲在墙角后期待的观察我的反应,像极了儿时的自己

第一天是数学课,我和孩子们讲数学是什么,数学能干什么,以后要怎么学数学,还讲了各种各样有意思的数学游戏和谜题,孩子们或端正的坐着,或趴在桌子上,或张大着嘴,但无一例外的是眼里都充满着期待和崇敬,这样的眼神,真的是看过才知道,这样的眼神,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但说实话这里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水平要远低于城市里的孩子们,甚至感觉要比我的小学教育水平还差上一些,而我的家乡是内蒙古一座二十万人口的小城,换句话说——教育水平也不高

所以当我和队友了解了情况以后,开会中就制定了教学的方针——引导为主

就如我的一位队友所说:“我这嘴也不是开过光的,备的课也不是开过光的,来支教本来就是重在引导”。话糙理不糙,如果我说我三个星期能把孩子们成绩提高百分之多少多少,那我看我也别读书了,直接开辅导班得了,这和大街上那种“一个月包会英语,与外国人无障碍交流”、“每天一小时,掌握一门外语”又有什么区别?

那么问题来了,引导,什么是引导

这个问题说简单不简单,说难不难,这里的人们还是很重视教育的,我不用挨家挨户的去劝说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们上学。问题就在于教育水平,我们的支教是三个星期,事实上他们的老师流动性也很大,因为这里福利差,环境闭塞,没有老师愿意在这里常驻,有机会当然要到外面去,所以一两个月一换老师是比较平常的事。引导,就是引导孩子们自己学习,教给他们学习能力,告诉他们学习的重要性,为他们描述外面的世界,鼓励他们走出大山。这里谈不上鱼不渔的问题,但是可以类比一下

说来也有趣,孩子们总是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教育的缺失不光体现在功课上,孩子们了解的生活常识也很少,比如我就遇到过“有没有人真的见过毛主席”“原子弹为什么没把日本炸沉”等等问题,每次我都详细的给孩子们解释,告诉他们世界的模样,以至于很多准备的内容没有讲完,但我觉得这才应该是我能做的更好的事

每天支教结束以后,我们都要把一天的情况进行整理,分三次写成文案配上图片交到我们的上级,遇到问题也要及时反映,除此之外,还要兼顾其他的项目,比如财务,比如家访,比如自己做饭吃饭,比如记录孩子家庭情况,比如每天晚上开会商议下面的支教怎么做,另带附属的其他任务……

网上总有些人说大学生支教是打着支教的名义免费组团旅游,拜托,同志,你见过晚上十二点睡早上五点多起,一天至少三四节课十几里山路,一百二十多斤的人吃四五碗饭的旅游吗?

学校离家远,孩子们每天中午在学校吃饭,我们之前的筹款有一部分就用于孩子们的午饭,下午由我们沿着山路送孩子们回家,山路弯弯曲曲,越走越陡,越走越高,每过几个弯就会魔术似的出现一桩小房子和一片田地,这就是一个孩子的家,其余的孩子继续往前走,孩子们在前面跑的飞快,留我们几个老师在后面汗流浃背,饶是常年坚持长跑的我也感觉有些累,大概一个多小时以后,到达了家最远的几个孩子家,几乎是在山顶上,这里可以看到的很远很远处连绵不绝的山,孩子们书包都不摘的直接跑到水缸里打来一瓢凉水颤巍巍地端给我们,一个孩子的父亲起身和我握手,用当地话不断重复着“还给送回来,太麻烦老师,谢谢老师……”

房阴下抱着满盆的辣椒的奶奶,还有抱着小弟弟的大姐姐,还有过来聊天的邻居,都对我们露出温暖而真诚的笑容,当孩子的父亲知道我们筹集善款给孩子们做午饭吃时,再一次激动的握着我的手,用方言说道“可是麻烦老师了,送到家还给吃饭,你们不用管他们这么多,我盼着你们可以把娃娃教的更好一些”,这位父亲握着我的手,说话声音不大,眼神不定的看向遥远的山尖上,那种从男人眼中发出的期待和责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个躲在我大腿后有着清澈眼神的孩子对于他的家庭的意义,也让我感受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当天,我重改了要讲的教案,一遍一遍的调整了教学用的仪器,我不想留下任何遗憾,我想给他们哪怕多一分的知识,孩子父亲的眼神和话语,让我又多提起了一份责任

支教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家访,到每一个孩子的家里去了解并记录情况,供以后来这里的队伍参考。第一次家访,我们跟随几个孩子来到了他们的家里,一路走山路,甚至有的孩子家里住在半山腰上,完全没有路,简直是像陶渊明先生那种隐居的生活,让我想起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隐藏在树丛中的一家人,平静、安逸、幸福

家访中也了解到很多情况,有些情况也让我们颇为震惊,譬如家庭条件方面,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每月寄回微薄收入中的一大部分,孩子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从小就学会了做饭、洗衣以及各种各样的家务活,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爸爸妈妈,这里有的孩子有着我们包括城市里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时远远没有的成熟,甚至于有一些孩子还有更让我难以想象的身世和故事,说实话,如果放在我身上,我可能真的很难承受,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在同情,但我们也只能同情,我改变不了,我只能期盼他们能快乐的长大,我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快乐的长大

孩子们的家长,他们对老师的尊重远远超出我的预期,大部分家长年长我们要多得多,他们完全把我们当成真正的老师,他们和我们谈学校,谈孩子,谈教育,谈大山,甚至有的家长全程站着进行家访,话语十分朴实,但对孩子们的爱满满涌出,这里教育资源极度匮乏,他们无力改变,但在孩子读书这件事上,没有人会后退一步

支教过程中,我们还召开了一次家长会,我的班二十一个同学,每一位同学的家长都到了,甚至有的家长从20多公里以外赶来(二十公里山路,有概念吗),面对他们,我们非常非常恭敬,这些人,他们努力一辈子,就是为了让孩子走出大山,他们也许不懂外面的世界,不懂科学的发展,不懂社会的变迁,有些家长甚至不会写字,不会讲普通话。他们只在乎家里的收成,鸡猪的体膘,他们只在乎孩子千万不能因为贫困而辍学。

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支教出发前,老张(我们的BOSS,支教发起人)给所有的支教志愿者开了一次网络会议,时间有点长我已经忘记了会议的具体内容,但有一句话记得还是很清楚的:“你是老师,把大学的恶习带进校园,是一种罪恶”。

的确,我是老师,从进入小学以后,我就应该忘记我其他的身份,以一个真正的老师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我们不是来玩的,也不是来实习的,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是正在学习中的孩子,我高中时的物理老师说过一句话:“什么是学习,学习就是模仿。”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词都有可能影响某个孩子的一生。

所以,在支教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回忆学习记忆中优秀老师的行为,来让自己更好的做成支教这件事,说的俗一点,就是“装”,所谓装,不代表不好,我更认为会“装”是一种高级技能,“装”就是规范自己,就是强制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前我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不犯法就行,现在不行,因为有人在向我学习。秉持着这条准绳,我们渐渐的和孩子们开始交心

孩子们开始向老师吐露心声,大多数都是对老师们的喜爱,孩子们都会懂事的把所有的老师都写上,再加上“您辛苦了”之类的朴实而感人的话语,有些低年级的孩子字写的虽然丑,甚至大小不一,笔画不齐,还夹杂着错别字,但看得出都是认认真真一笔一划的写成,做成手工小作品,然后略带羞涩的送给老师,这些小礼物,我将留到以后,当得知哪一位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了就拿出来看看,回忆回忆过去的日子

中午孩子们在教室午睡,有的孩子不想睡觉,小声地看书,之前我选出的班长,组长也都尽职尽责的守护着自己的岗位。还有的孩子在给睡着的同桌扇扇子,起初我以为他们只是玩一玩,但后来,我看到整个中午,孩子们都会不时地给睡着的同学们扇一扇扇子,说真的我很受震动

下午上课前,孩子们在教室里活动,我看到男生们在玩一种十年前在我的小学也非常流行的游戏,一瞬间让我想起童年中的很多人,很多老朋友原来都许久不见了,也许以后也不会再见了,但愿这群孩子懂得珍惜现在的时光

支教后期,我们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去,课间我们和孩子们一起下象棋,有几个小男生很喜欢下象棋,即使一天从早到晚输到底也会不停的缠着你要你和他下象棋,他们对下棋很专注,不管是下棋的还是看棋的都不会说话,输了就张开嘴遗憾的笑一笑,偶尔赢了也只会面露喜色而不会大肆吹捧。除了下棋,孩子们还玩一些我们小时候也经常玩的游戏,比如,弹珠,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管这个东西叫“溜溜”,就是玻璃珠,找一个比较封闭或低洼的地方,互相弹,谁弹中了对方就可以赢得一个弹珠,这种游戏往往是全班男生参与,弹的最好的那个男生还会有很高的威望

闲暇时,我们也会去村子里散步,傍晚沿着山路慢慢走,看着这里的人间烟火,想着孩子的现在未来,突然觉得这里的孩子也有一种幸运,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周围的人和环境都能保持着一种原始的淳朴和友好,是孩子们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如果有朝一日他们中有人可以走出大山,我希望他们可以勇敢的面对更复杂的社会,也希望他们可以被外面的世界温柔以待

支教的后半程我们为孩子们策划了一次文艺演出,每一个孩子都会参加,这次演出的策划排练用了有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效果远远超过我们所有人的想象,虽然期间困难颇多,但是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排练,攻坚破难,最终汇成了一次完美的文艺演出

我给我的班的孩子们选的歌是《阳光总在风雨后》,当孩子们第一次唱出这首歌,我仿佛从他们还稚嫩的声音中听到了他们的内心,这些孩子,他们住在大山深处,他们有很多很不容易的地方,他们大多数人一年只能见一次父母,他们与爷爷奶奶生活,自己上学,自己写作业,自己做家务,洗衣服,照顾更小的孩子,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怎么上网,不知道中餐西餐,不知道城市里是什么样子,但是他们拥有着很多我们都忽略了的最基本的纯真和朴实。什么努力,渴求,分享,助人等等等等被我们称作“美好品德”的东西在这里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能看的到

离别的气氛渐渐逼近,大一些的孩子们已经提前有了伤感的表现,送给老师的手工小礼物上也开始写上了有关离别的内容,孩子也开始借课间和体育课的时间和老师合影,上课的时候也会要求老师唱歌给他们,我很少在人前唱歌,但是我没有拒绝孩子们,最后的时间里,我想尽可能的给他们留下更多的回忆。有的老师和孩子们讲老师就要走了,低年级有的孩子太小还不懂事,说了一句“你走就走呗”,反而是我们听着这些离别的话题异常伤感

最后一天我们醒的异常的早,虽然前一晚只睡了不到三个小时。早早地我们就起来开始准备文艺汇演,完全没有经验,我们按照自己写的策划,布置设备,布置座椅,一切稳步进行。孩子们来的都很早,按照我们的要求穿上了干净的衣服,很多孩子们的家长也都来到学校观看表演,当地的领导和村民也来到了现场

第一个节目是弟子规朗读,孩子们的声音非常洪亮,五六年级的孩子们伴着缓缓的音乐诵读着国学经典,希望他们可以把这些东西牢记于心,不忘老师的教诲。后面的节目中,每一个老师都说这是孩子们演的最好的一次,无论唱歌还是跳舞,孩子们的表现非常出色,大概孩子们的家长也没有见过孩子们这样的表演,都情不自禁的鼓掌叫好,六年级的两个孩子演唱的《父亲》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这一男一女中,男孩子是一个非常羞涩的孩子,平时说话声音也很小,这次是主动要求演唱《父亲》,他的父亲一定非常爱他,他们父子也许相隔千里万里,但一定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彼此。演出非常成功,在这个小山村里孩子们的演出像一个节日活动一样吸引了很多人,甚至还有过路的人在学校栏杆外面透过栏杆观看

最后一个节目是《再见》和《一生有你》,我们走上台和孩子们一起唱了《再见》,然后十三名老师一起合唱《一生有你》,这是我第一次在舞台上唱歌,当时的我已经很想哭了,我知道那短短的几分钟是我以后再也回不去的几分钟,再也回不去,也永远忘不掉。我放出了自己所有的声音,用模糊的眼睛看着底下的孩子们,害怕音乐停下的那一瞬间会到来

音乐还是停了,离别的感伤铺天盖地而来,所有的孩子们都哭红了眼睛,之前说“你走就走呗”“我才不会哭”的孩子都哭着去抱老师,有的孩子甚至哭湿了衣服,我们一边自己哭着,一边挨个安慰孩子们,好不容易才排好队留下了一张全校十三名老师九十多个孩子的合影,弥足珍贵,我会记得照片上每一个人

我找到班上最调皮的孩子,告诉他你很聪明,最后一年不可以贪玩,要好好学习

我找到班上最羞涩的孩子,告诉他不会做题没什么丢人的,不会就要多问老师

我找到班上成绩最好的孩子,告诉他不可以骄傲,外面的世界很广阔

我找到……

我记得有一个队友说她在班里说文艺汇演后我们就放假了,有一个孩子问她“放几天?”

对不起,恐怕,很久

在这里遇见一草一木,都是我的幸运

————————有信仰的分割线————————

支教是一个多方受益的活动,往大了说,是国家的教育事业,青少年发展事业,往小了说,受支教的孩子,支教的志愿者,支教地的教育部门,支教小学,都有受益,如果组织监管得当,支教是一项非常有益的社会活动。

然而现在网上关于支教的讨论,错就错在总是讨论有没有“用”上,而评价有没有用就是有没有提高孩子们的成绩,老师嘛,不能帮孩子们把习学好你干什么去了。但是,支教不是去提高孩子们的成绩,这一点一定要清楚,支教是城市的大学生和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交流的一种渠道和方式,交流,不仅仅是授课,不敢说是传道授业解惑,但至少是一种引导。我们没有经历过那种生活环境,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小山村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村中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除了给小卖部运货的车子,很少见到外面的人,这样突然来了一群年轻的老师,教给他们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好,解答他们的问题,和他们一起学习,运动,玩耍,这样的事,难道不是好事吗,不能因为有些人做的不好就否定它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去的目的在于在这些孩子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三观,打开他们了解外界的窗口,为他们树立榜样,减少一些地区因“教育(非学业)”不足而产生的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恶性循环,而这样做能否成功,不在于去多少人,待多长时间,而是看你怎么做,做的好还是不好

是的,我不排除现在的有些支教,尤其是短期支教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有问题我们想办法解决不就完了,又不是解决不了的那种根本上的,原则上的问题。设立良好的选拔制度,规范支教的规则和形式,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所以,支教到底有没有意义呢,有,而且意义重大,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支教带给了我很多,比如懂得如何与孩子们相处,了解孩子们的世界,孩子们的世界其实并不简单,但是真实,能让我们这些法律上已成年但实际上不一定成年了的人学到很多东西。除此之外,当真正的见到了那些生活不易但依旧勤奋努力的人以后,会让我这当代大学生懂得更多的“生活”“理想”“家庭”“人生”等等词的概念,这些词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但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理解,这是教科书教不了我们的。对于孩子们来讲,我想会有更大的意义,在人生重要的阶段,出现过这样一群哥哥姐姐,带给了自己一段美好的时光,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告诉他们努力的方向和意义,在孩子们的世界中,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记忆和收获,我一直都觉得人的成长和成熟并不是均匀的,而是阶梯上升的,某些事情的出现,会让一个孩子一夜之间明白很多道理,希望在孩子们的阶梯中,也有我们留下的一节。至于孩子们到底懂得了什么,那就等到十年以后,我已成家立业,孩子们长大成人以后我再听他们给我说吧

所以,支教是好事,但要看怎么做,任何事用心做都差不了。这样的经历是少数人有的人生的难得经历,如果你是真心希望去带给孩子们一些东西,那大可不必在意什么更不要在意别人的评论

因为真心不会办坏事

———————————硬广告——————————

微光支教,这是一个完全的大学生组织,现第七期支教活动已经启动正在招募中,关于支教,我们还有很多故事要给你讲,如果有意愿参加请联系:

微光微信公众号

weixin.qq.com/r/10N3b5H (二维码自动识别)

官方QQ微光机

qm.qq.com/cgi-bin/qm/qr? (二维码自动识别)

知乎潜水多年,首答不请自来!

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2016-2017),坐标贵州省安顺市某县级高中,担任高一年级历史老师。

今天正好是支教结束回归一个月,在家空调wifi西瓜的日子久了,难免会想想过去,尤其是最近这一年在贵州山里度过的时光。偶然想起一个月前的今天,我和队长两人凌晨4点拖着行李箱赶赴机场,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当然,走前没忘把宿舍收拾妥当,假装自己没有来过的样子。结束一个月了,是时候为这件“一生难忘”的事情写点什么了。

2016.8.20中午12点过,我只身一人来到支教的高中,同行的三只队友已经先一周到达。不得不说,对于一个前一天还在南京的火炉里“蒸桑拿”的孩子来说,贵州的凉爽来得太及时了。然而,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层层叠叠的大山。前二十三年都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孩子表示此刻受到了一万点的暴击,仿佛视野都被捆绑了,甚至会喘不过气。除了凉爽的天气和望不到尽头的大山以外,初来乍到的我还有人生另一个颠覆性体验——贵州菜的辣!早就听说陕西辣得粗犷、湖南辣得复杂、贵州辣得深邃,然而当铺满辣椒面的蘸水碟第一次放在面前时,我还是怂了,默默地向老板要了一碗白开水。人家就着蘸水吃烤鱼,我得就着白开水吃烤鱼。从此,凉爽、大山、辣椒面陪伴了我整整一年。

2016.8.21晚上7点,开学第一课,第一次正式以老师的身份站上讲台。在走进教室前,我曾脑补过无数可能的开场白,对于课本的知识点更是打了无数遍腹稿。然而,当站在讲台上时,脱口而出的只有一句:“大家好,我是你们这学期的历史老师。”跟这些学生的缘分至此开始,我一年的支教生涯也拉开了序幕。

2017.7.12下午4点30分,支教生涯的最后一节课,也是孩子们期末考试前的最后一节课。好像我把每个人曾经写的考试小结附上了一句话返给了大家,希望我不在的日子里他们可以借着这句话获得学习的动力。好像我还给几位平时表现突出的学生送了小礼物。好像班上那个校园十佳歌手冠军还唱了《祝福》与《祝你一路顺风》送给我。但是,最清楚的就是下课铃声响的那一瞬间,全班54位学生一起起立说了一句“珍重”!

我想,每一位支教回来的人对这一年都会有说不尽的故事,不然这一年也不会被称作“一生难忘”。这一年的林林总总絮叨起来可能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概而言之,大概有这么几点:

1.学生基础真的不容乐观。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在我设想中诸如秦始皇、唐太宗、京杭大运河之类应属常识性知识。然而,当全班54位学生只有1位知道京杭大运河的起始点的时候,我的心是在默默滴血的。当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历史考及格是一件困难到足以让他们嘚瑟半学期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心又默默地滴了一次血。当孩子们一脸无辜告诉我讲了三遍的知识点还是不理解的时候,我心里的血都快流尽了。为了避免自己“血尽而亡”,我做起了初中甚至小学历史老师的工作,把所有学生的基础都归零,每一件历史事件都从最原始的时间点开始讲起。这样做对于老师来说会很累,但是相信我,当你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不再只会眨着懵懂的双眼时,成就感也绝对爆棚。

2.与高情商的学生打交道幸福感真的会高。可能是地理与历史条件的原因,这所高中的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很小。打小在多兄弟姐妹的家庭中成长,有些学生的情商堪比我周围的某些同龄人。跟这些情商相对较高的孩子打交道,幸福感会高很多。

3.基层工作真的很磨练人。教学只是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一部分,有些队伍会建设第二课堂、有些队伍会开展扶贫助学活动、有些队伍会承担学校主要的行政工作……不管是哪种,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总是在所难免的。或许一开始会有些斥肘,时间久了,掌握套路后也就熟能生巧了。这样的基层工作经历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我来说,绝对获益良多。

4.小伙伴真的很重要。特别是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身边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同事都很陌生,甚至连语言都不通。这时候,小伙伴的重要性就特别突出了。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几次生病,可能没有美媛媛、姚婊贝陪同就诊我真能把小病拖成大病,不信你试试去一个连医生的说话内容都听不懂的医院看看(后来方言听懂以后就好很多了)。当宿舍网断了、热水没了、洗衣机坏了、小强作怪了、纱门得重装了这些琐事发生时,如果没有仨队友,我估计真得崩溃。

5.山里的风光真的很不错。支教团去的支教地几乎都分布在大西南或大西北,这些地方的自然风景是打发节假日最好的东西。周末可以选择周边游,小长假则是远行。对于一个过去二十多年很少出远门的孩子来说,一年的时间将贵州经典的几大旅游地都走完,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收获了。

6.离开的时候真的很舍不得。一年的时间,你会收获一帮爱你如姐妹、敬你如长辈的学生,你会结交几个同事似知心好友(运气好的话会有很多)。出校门的时候,门卫师傅会以人生地不熟为理由让你早点回来;进校门的时候,会因为穿的太像高中生而被检查日常着装的老师以没穿校服为理由扣下。或许,还会有几个定时与你联系的家长不时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或许,也少不了常去那家牛肉火锅店老板娘街上偶遇的一声问候……总之,沉下心来感受,一年后的你除了方言可能说不溜以外,真的可以活成一个当地人。都这样了,离别还会轻轻松松挥挥衣袖就走吗?

曾经有人说:“长期支教是在一个远离了本来生活的地方,处理掉某些创伤经历的修行”。这种说法文艺得有点矫情,简而言之,一年的支教生活让我跳出了自己原始的生活节奏,离开了舒适度超高的生活圈子,在一个连饮食气候都反差巨大的地方,以“传道受业解惑”的方式生存。或许这一年也有过糗事与错事,但那些何曾不是成长的学费呢?就像我会用寻找闪光点的方式对待成绩倒数学生一样,用寻找成长点的方式看待这一年,看到的都是经验与收获。

也许当初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决定做得很仓促,幸运的是一年后的我很感谢当初的仓促!

(PS:想配的图片太多,索性还是纯文字吧)

稀饭JO

2017.8.15晚

之前有好几个学弟学妹来咨询我“支教保研”,问题都大同小异,为了能够让大家更加清楚的了解支教保研这一条路,老学姐决定出山啦!我根据我的经验以及所能查到的资料汇编成一篇更加系统的文章,把我所知道的一些关于支教保研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想要走这一条道路的学弟学妹提供帮助。

1、什么是支教保研?

支教保研就是本科所在学校的研究生支教团。各高校在本省一般都有定点支教的地区(比如去年清华大学定点支教的地区在湖南怀化,湖南大学近几年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定点)。在本科大四被选为支教团成员之后,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拿到本科毕业证书后,去支教地区完成为期一年的支教任务,就可以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是现在一般都是只能保本校。

2、支教保研有什么国家政策依据?

其实,支教保研隶属于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团中央、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和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要求而实施的,财政部、人社部给予相关政策、资金支持。该项计划从2003年开始实施,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现在扶贫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西部,主要服务地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22个省(区、市)。

今年会根据《关于组建中国青年志愿者

2018-2019

年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及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的相关要求进行择优选拔。

3、支教保研的选拔资格?

国家规定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系列的选拔资格,作为最基本的选拔准则。

在国家规定的选拔资格的基础上,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对选拔标准进行调整,比如我们学校对第十七届研支团的成绩要求是专业的前60%(按照保研成绩的排名),到去年我参与选拔的时候学校对成绩的要求是前50%,每年学校的政策都会有所调整,所以要关注每年最新的通知。


4、你有没有具备这些优势?

是否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否有校、院主要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因为你的经历决定了你的能力,支教是一项责任重大的使命,你将从事一年的教育行业,若没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可能会在后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

在校期间是否多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你的志愿服务经历可以看出你对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带着一颗热爱公益的心,去掉一些功利性,你才能让你的支教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5、招募指标是多少?

研支团招募指标由教育部专项下拨,只限于在本校招募,纳入本校年度研究生招生总计划。教育部分配给各高校的名额会有所不同。

我们学校近几年的名额是11个,因为是面向全校,所以竞争还是比较激烈。

具有推免资格的学生可由学院或校级学生组织推荐,学院原则上最多可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2名;校级学生组织通过民主推选,原则上每个校级学生组织最多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2名。

6、支教保研的选拔流程是怎样的?

每年支教保研都会在保研季(9月中旬)同步开始,申请者需根据学校通知提供一系列申报材料,然后学校经过第一轮筛选确定面试名单,接下来就是面试,面试之后根据分数排名选出前11名进行名单公示,公示期间没有异议就确定名单,组建起新一届的研究生支教团。

7、国家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保障?

(1)经费保障。志愿者服务期间中央财政给予一定补贴。生活补贴为每人每月1000元,同时根据所在服务地享受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按照人事部、财政部《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实施方案》,全国有984个县、市、区纳入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范围,每月津贴标准分别为:一类区120元,二类区210元,三类区350元,四类区515元,五类区900元,六类区1490元),按月发放。服务单位为志愿者提供住宿等必要的生活条件。某些支教地学校也会发放一定补贴,基本可以满足个人生活需求。

(2)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志愿者保险由全国项目办统保,保费为每人350元,险种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综合保障险。

8、支教保研有哪些优点?

(1)相对于考研,申请周期短,能快速确定。

(2)研究生专业选择不受限,保研专业可以选择原来的本科专业,也可以选择其他专业,可以跨院系选择。

(3)支教的这一年算作一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支教结束后便有一年工龄。

(4)支教的一年经历将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9、支教保研有哪些缺点?

(1)延后一年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容易造成专业脱节。

(2)某些学校近几年才开始有研支团,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容易造成研支团成员后续返校面临很多管理上的问题。

10、支教的时间?

一般会在大四毕业后的那个暑假进行培训与实习考核,在8月份去到支教地,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支教期间有寒暑假,其余假期根据支教地学校的安排,次年7月份结束支教。

11、支教辛苦吗?

我觉得如果怕吃苦,就不要选择这条道路,支教不是去享福的,而是去进行社会服务,不管是选择哪一条路,都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成绩保研的同学他们需要大学三年一直努力学习,出国的同学要努力通过语言关卡,考研的同学也要经历非常辛苦的一年,那么选择支教保研,你所要付出的就是为期一年的不求报酬的努力工作。

12、支教保研的面试要准备些什么呢?

面试小组成员由校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纪委办(监察处)等部门的老师组成,一学生对多位老师,首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由老师随机提问,每位老师手上都有分数表,每位学生最后的面试分数是综合所有老师的分数所得。

学校在面试之前会发通知,要求准备一定时长的自我介绍,在短时间的自我介绍中要明确自己去支教的初衷,让老师们感受到你对支教的热爱,感受到你的积极性,最好也要有对自己研究生阶段的一定规划。

另外,对于着装,穿的正式一些,给面试的老师们留下好印象。

写在前面:


今天是2018年12月22日,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20周年纪念会,支教的点滴回忆又涌上心头!下面的原答案写完之后竟然荒废了近两年,今天趁着还有激情和热血把它打捞起来,向所有南京大学支教团的前辈们致敬,向曾经奋斗过的自己和战友致敬,希望这一段日子每每想起,又会泛起一片涟漪,也希望借此机会,号召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学弟学妹们加入我们优秀的集体当中!吾辈之路,始于足下,方寸之行,绽放于心。


以下enjoy(刚扫了一眼,真的写了好多):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大概是很多支教团成员在支教前听得最多、“附和”最多,却在支教后才刻骨铭心、感同身受的一句话。


可是一年不长,何谈终生难忘,是那些苦难到虚脱的绝境,还是那些酸到窒息的别离,亦或是那些才下舌尖又上心间的感动?


支教回来到现在刚好过了一个年头,说实话除了偶尔做梦会梦到当初支教的日子以外,那些告别时许下的承诺、真挚的情感再没以前那么强烈了。时间和人都可怕,也都珍贵。让我们终生难忘的不是那些鲜活不再的画面,而是身在异乡却仍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你翻开从前写下的那些日记,看到曾经发过的那些朋友圈状态,和教师节当天不断跳动的企鹅消息,它们都在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告诉你,爱过。


这一刻写下的这些话,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支教生活的老支教团成员才能有所体会。在更多的遗忘到来之前,我想用这样一段文字来记录当初的支教生活,给对研究生支教团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也给将来的自己留个念想。


-------------------------------------------------我是一条回忆的分割线-----------------------------------------------------------


坐标:一个座落在云南叫做建水的小城,某完全中学,23°37′N,102°50′E,离北回归线很近,离家却很远,横跨大半个中国。

支教的日常:


一、教学:心比身体更累。


支教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承担教学任务,我所在的支教点是一所完全中学,即初高中都有,所以我本人既教过初中也教过高中,应该算是支教团当中为数不多的一个经历,所以也有幸认识了两个年级的学生,收获了很多真挚的学生情,当然这是后话。说起教学任务,我所知道的大部分研支团成员承担的教学工作都比较辛苦,而且大部分在高中,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在山沟沟里教小学生。拿我自己来说,上学期三个班初一生物,每周12课时,下学期教四个班高一地理,每周20课时,4节晚辅导,这还不算备课的时间,要知道对于一个只上过一个学期高中地理的理科生来说,完全是得自己听一遍课自学一遍做一遍练习才能站到讲台上。再到后来,我们还会偶尔在周末或者晚自习结束(10点多-11点的样子)给一部分爱学习的学生额外“补课”,但这些都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对学生爆棚的责任感和对成绩期许的成就感丰盈了我们的内心。

身体上的疲劳适应的快,但就像我说的往往是“心理比身体更累”,每当你以高考之姿挑灯夜读闻鸡起舞的时候,总有那么一群你怎么也拯救不了的学生给你泼上一身冷水,让你开始怀疑自身的能力,思考支教的意义,当你满怀斗志以期改变他人的时候到头来却发现真正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你以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知识改变命运”,现实却伤透了你的心。

后来你会发现这并不重要,其实这些学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无药可救,跟你斗气也只是青春期的叛逆,他们不是不喜欢你,只是不爱学习而已,单纯地不爱学习。不能向他们传授知识,但却可以教他们做一个更好的人。书教的再好,在他们脑中停留也只是暂时,而你言传身教、积极阳光,耐心沟通、宽容大气的处事态度却能影响这些孩子的一生。

这让我记住,作为一个老师永远只能对事不能对人,永远不要轻易地当众批评一个人,要批评只能批评某件事情的错误性。相信我,这个学生一定会听懂你的意思,然后因为你的手下留情而心生愧疚、反思自己,然后感谢你,做得更好。跟你有矛盾,跟你斗气也是正常的事情,任何问题课后一定要认真私下沟通,暂时放下你老师的架子,却也一定要解开学生的心结。

然后你会发现,这些孩子都好可爱,教学的开展也顺利了很多。

二、吃:在这个薄荷环抱的世界里,无辣不欢。

说到吃,支教期间一定会吃到很多当地特色小吃,当然真正的美食是需要不断地探索的,这是属于吃货的福利和乐趣。等我从云南回来之后,以云海肴为首的一些云南菜悄然登上东部人的餐桌,当自己以一副当地人、美食家的姿态点评的时候是有一点优越感的,我还知道,之前自己吃过的所有过桥米线原来都和云南当地的不一样,这是只有真正实践过才有的体验。

图一是蒙自的火烧房子菊花米线。图二是建水特色烧烤。吃的东西太多了,就不多说了。

三、住: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

我们住在所在镇的“地标性”建筑,地位有点像上海的东方明珠,南京的紫峰大厦(哈哈哈捂脸,其实是这个镇在百度百科词条上的图片),原来的镇政府和这个学校的老行政楼,门口“危楼”两个字赫然入目。跟自己家当然没法比,但也完全可以适应,很多新来的老师也和我们一样被安排住在这里。这还不说我们的房间简直是这里的豪华套间,有以前支教团前辈留下来的洗衣机电视机等等,这都是其他老师们羡慕不来的。现在总体上研支团的住宿条件越来越好了,而我们算是我们大学所有支教点中相对最“差”的一个,有一个支教点三个人住70平,有独立卫浴各种电器,而我所支教的那所学校也在不久前刚刚盖了新的教师公寓,两人一间。

有个小插曲,16年4月份的一场夜雨,直接把我们那栋楼的房顶“掀开”了,而房前的“停车场”砸坏了很多车。由于地形的原因,建水这里傍晚多地形雨,不过都是阵雨,下雨很暴力,天晴却也很随性。然而这雨,一般从3、4月开始一直能下到5月份,地方偏远,暴雨停电还是常有的事,晚上停电学生学不进去就唱唱歌一起玩玩游戏,这时的你仿佛回到了那个天真烂漫的学生时代。

四、行:一次家访、一些风景。

平时出门要坐一种叫做小黄车的交通工具,距离县城12公里,车程半个小时左右,县城里有肯德基、德克士,拥有一切小城镇应该有的样子,第一次到这里的时候心里有多抗拒,后来就会有多熟悉。现在研支团的支教点基本上都至少在镇中心或县城里,偏远的一些支教点陆陆续续都被取消了。

由于教学任务比较重,平时很少有机会出门,于是赶在支教结束之前和其他两位支教老师一起出了趟“远门”——去外县学生家里家访,虽然路程只有100公里,却整整花费了12个小时,可以说这一次家访,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支教者肩上的担子。

绿春县——原名叫“六村”,最早是由六个哈尼族寨子形成的,故因此得名,这里99%的人口是少数民族,县城盘山蜿蜒而建,往来出入都要经过崎岖漫长的山路。整体上教育水平远不及建水,因此这里很多学生会选择“跋山涉水”来建水上高中,他们当中有的初中就过上了寄宿生活,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些平时不能回家在教室得到额外“补课”的学生们,他们虽然有的不聪明,但是都单纯善良、渴望知识、想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我们最终决定要到这些学生的家里拜访一次。

那是高考放假的第一天,早上8点,我们三个支教老师带着三个学生准备出发前往绿春,先后辗转小黄车、客车、面包车、摩托车,折腾了一整天等到天黑透了才到第一个女学生家,那种一圈一圈上山下山上山下山的经历让人晕车到绝望。让人更绝望的是,刚到学生家我就傻眼了,整个屋子里乌漆嘛黑的只有一盏灯,一时间不敢下脚,学生在顶着探照灯给我们做饭。我们出发前千叮咛万嘱咐不要麻烦家里,但是对于这个多少年没有外人进来的村子而言我们好像还是成了贵客:得知我们要来女孩儿的父亲特意从外地打工回来、平时家里(估摸着)只吃白菜却攒足劲儿给我们杀好了一只鸡、还有左邻右舍的七大姑八大姨们等到半夜只为陪我们吃一顿饭喝一顿酒,想到这些心里又感动又心痛。第二天酒醒又仔细观察了这个房子,才发现窗户上连玻璃都没镶,只是简单用木板挡了一下,每个屋里基本上只摆了一张床。后来我和这个女孩儿闲聊,问她上学期发给她的奖学金怎么用的(我们在学期期末筹集的一些奖助学金),学生说发的800块给家里买了三张床,你们这次来睡的就是。


女孩儿家里条件很苦,算是在村子里最差的一个。家里一共三四个孩子,全靠父亲一个人在外打工养活,但是即使这样的一个家庭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让儿女走出大山的渴望,村子里大多数的家庭也都如此,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十分得谦恭和尊敬,跟我们说过最多的就是感谢,其实说感谢的应该是我们,让我们认识到支教人肩上的重担,很后悔没有早点来这里,这样我可能让自己再努力一些,再努力一些。


当然,一年支教的时间里,有过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假期,我们吃过很多美食也到过很多地方,不得不说云南的环境是真的好,美丽的景色和纯净的天空相得益彰,360度拍天空永远无死角,有的时候闲来无事就走到教学楼顶对着天空发发呆,仿佛心灵都受到了洗涤。


你问我支教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说这些难道还不够么,所见即为所得,所为即是收获。

非得要再说说,感觉还能想出这么几点。

1、你装饰了别人的记忆,别人住进了你的梦。

偶尔回想支教生活,恍惚间会觉得这一年是做了一场很长很长的梦,一切都那么得不真实。一年的相遇,拉近了我和这个世界上某个角落之间的距离,你说这是多么神奇的一种联系~多年以后,也许我们彼此相逢不相知,但我们至少都存在在互相的回忆里,当我和我的爱人、我的子女回忆起这段故事或者有机会故地重游时,心里是多么的骄傲啊。

2、不再轻视自己的适应能力,也不再害怕一个人到陌生城市生活。

说实话呆在学校、老师、家长身边太久,突然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心里不可避免会有一些担心和害怕。刚来支教的时候我也是这样,住的太简陋,吃得太干燥、上课太辛苦,心里有抵触情绪,但不到一个月吧我记得就很快适应了这里,然后欣然与之相处。顺境和逆境哪个更让人成长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改变会让人成长,逃离自己的安逸空间,去发现和练就一个更好的自己。所以现在也是这样,有人问我将来想去哪里工作,之前我就觉得如果能留在哪里哪里就好了,现在就觉得很随意,不再害怕到离家更远的地方,因为对将来的自己充满了信心。

3、结识了一群优秀的人,也发现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研究生支教团这个群体很优秀,加入支教团让我认识了更多优秀的人,前两天我们团长还上了央视。。!当老师这件事儿也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摸索的,跟我一起支教的两个室友,一个讲课特别有气势课堂很有生气,一个教学手段和方法灵活,善于思考,我就从他们身上学习,遇到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就一起沟通,总能想到解决方法。

4、看到一个完整的国家,思考教育的意义。

除了支教,我们很难有一个机会到异地生活这么长的时间,而且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支教让我见识到了一个之前从没见识到的社会,这也是我们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祖国一部分。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难以感知中国庞杂的国情和社情,真的每一步每一次经历都会是人生中最难得的体验。然后你就会发现你比周边的同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更新颖一点,看待问题的层次更深入了一点,教育的本质要靠原生家庭,既要靠教师教又要靠学生学。


太多的感触太多太多,包括你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你与自己相处的方式,都在等待你在不同的、特别的生活中去体验、去摸索。


期待我们都能拥有平凡但又不凡的人生。

在研支团笔面试之前发布的问题,试图寻求学长学姐的帮助,但直到今天还没有人回答。现在我作为经历过的人自问自答一下。

先说说我情况,目前就读于西部某985,明年也就是2021年毕业。在校期间担任过校宣传组织学生干部。研支团这个项目,我过了初审进了笔试,参加了面试和试讲,但是最后没进研支团名单。emm其实是很难过的,本来这次失败了我都打算把这个问题删掉了,觉得自己很丢脸。这两天心情平复下来觉得没什么,好歹积累了点面试经验。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也是努力参加过的人,希望给学弟学妹分享点经验,避免你们走我走过的这些弯路。祝各位都能考研、保研、秋招春招成功!祝各位学弟学妹学习顺利!

我们学校研支团考核流程是:预通知报名——正式报名提交材料——初审(审核材料及资格)——笔试(考察D的基本知识和志愿服务知识)——进面,面试(个人情况介绍5min内)——试讲(8min内)。

好了接下来就针对问题中的各个点做简单回复。

我们学校是一共16个名额,报名提交材料时规定,每个院推荐的人数不能超过5个。最开始报名了多少个我不太清楚,反正光我们院向辅导员提交了材料的人就有7个,提交材料的总人数你们自己体会一下…个人觉得这个竞争还是蛮激烈的。

初审审材料,主要看两个方面,1是有没有学生干部经历(部长级别及以上),2是看你的成绩够不够,要在专业综测排名的前40%才行。

建议想要详细了解这些审核信息的学弟学妹,直接上自己学校官网,搜索相关文件、通知,往年的通知应该都能找得到,学校每年通知变化不会太大。

最终初审通过的人是56个(获得参加笔试资格)。但是笔试当天有些人缺考了,所以笔试阶段就剩下48个人。本来通知里是说笔试成绩不合格的人不能参加面试,但是实际上笔试没有刷人,只要参加了笔试的人都进面了。48个人有笔试成绩和排名,笔试成绩占据考核总成绩的30%。

我初审过了,进入笔试

不知道其他学校笔试考察什么,我们学校的笔试考察就两个方面,1D的基本知识,2志愿服务基础知识。因为我们笔试名单是在笔试前一天出来的(淦),况且笔试完了第二天就要面试和试讲(抱怨!这个时间安排太不合理了我觉得!)所以我的复习时间和准备面试时间是特别短的。我是报了名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过了初审,所以在初审开始直到笔试名单公布的那大概4天里什么也没准备,真的浪费了很多时间!

吐血建议各位学弟学妹,报名之前先按照学校要求评估一下自己,感觉自己能进的话,就提前开始准备笔试的复习和面试ppt以及试讲。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千万别拖!

我简单回忆一下我当时考了的内容(其实就是10天前考的哈哈哈),以下是我的回忆版,但是大家还是针对自己学校的考查内容进行复习,下面这仅供参考。

  • 选择题(20道,40分)

D的理论知识部分考的其实就是马原毛中特这些的,如果是考研的同学做这些题会觉得特简单,比如考了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是哪两大?(剩余价值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考了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四个伟大是什么(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总之D的理论知识就考这种的,只要是平时公共课稍微记点东西应该不成问题。这个部分不难。

难的是志愿服务基础知识部分(因为我对这方面学习是真的少!)我考试之间搜罗了大概4页的志愿服务基础知识吧,背了背,也没考上。反正这一部分我基本是蒙的…比如考了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考了某个会议的会议精神……

emmm果然自己蒙的题记得的就不是很多,我暂时能想起来这点东西,如果以后能想起来随时过来补充。

想起来还有一道题就离谱,问我们学校研支团是在哪些地方支教的。因此各位最好把自己学校的支教点背下来,以防老师没题目出了就考到这个。

  • 简答题(3道,30分)

三道题分别是:

1简要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就是那16个字嘛)

2谈谈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这个题我随便答的,我也不会)

3志愿服务精神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这个…反正我考试的时候没想起来)

  • 论述题(1道,30分)

“用一年的时间做好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请结合自身学习和社会实践经验,论述大学生研究生支教团的意义。

额我个人十分不擅长面试答辩这种类型的,这也是我失败的原因之一。能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就是早点准备,如果是像我这种一上台就紧张发抖哽咽的人,把你的稿子通篇背下来!!多演练几遍,才能减少你考试时发生太多意外。

原本通知是上午5分钟结构化面试,下午8分钟试讲,但是由于人数多,当天负责人们临时改成了面试和试讲一起进行,两个加起来不能超过10分钟。原本准备的稿子需要做很多删减。

面试其实就是个人陈述,主要讲讲基本情况,志愿服务经历,学生干部经历,社会实践经历这些方面的东西。党员和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可以为面试加分。

试讲就是自己选择一个初中学科的知识,讲清楚,可以准备ppt也可以板书讲。这里建议:

1不要看那些教资优秀示范课,尤其是不要抄他们的授课模式。研支团考核和教资面试还是很不一样的。

2选择一个自己最最最擅长的领域去讲,初中不是只有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生多试试历史、政治、语文这种知识,除非是外语专业的同学,否则不建议你讲英语,台下会有英语老师,光一个口音就把你pass掉了。理科生我就不说了因为我是文科生。

3最好在正式试讲之前,找舍友或者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老师先演练一遍,演练很重要,让他们给你提问题。

4自己一定一定要把稿子背的滚瓜烂熟,在台上就算很紧张也不至于结巴。千万别让老师看出来你很不自信的样子。讲的时候声音一定要洪亮,背挺直了,面带微笑,记得穿上正装哪怕学校没要求你穿。

这些面试的基本知识我觉得你们肯定比我要清楚,反正我这人是不管看了多少面试经验贴,自己一上台就不自信,紧张,在面试方面我表现挺差的。真的很羡慕那些不紧张的人了。(大哭)

担任至少一年学生干部(班级班长,团支书,学院学生会主席,学校团委干部,校学生会部长等等)。

好好学习,争取保研。好好学习,争取保研。好好学习,争取保研。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暂时就想到这些,如果还有啥想问的就在评论区问,我知道的话就会回答~

………………………………………………………

更新:建议参加一个公益类型的社团,跟着社团出去支支教,或者做做公益什么的。出去支教可以积累些讲课经验,不管是面试研支团还是大四校招找教育类的工作都很有帮助和优势。

更新评论区的一个讨论

@Alexqin :

老师踢学生就一定是错的吗?现在有多少人都是把政治正确挂在嘴边?实际上,北京的小学生和云南的小学生还真不一样,两地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家校关于教育的理解和观念也不尽相同,强行用一样的标准去教育学生,要求老师,有时候并不合适,体罚,确实太简单粗暴,但是,对于一些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来说,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还有,作者你这么注重程序正义,就没考虑过两地对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异?如果贫穷山区的小孩不能被有效教育,等待他们的可能是与城市里的孩子的差距越拉越大,然后永远在最底层,就如同西方社会现在正在实行的快乐教育一样


本人:

第一:用错误的方式得到正确的结果不代表错误的方式就是好的;

第二:地区的差异客观存在,所以这更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消除这种差异,支教的意义就在于此,如果支教老师也按照当地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的话,我们为什么要搞对口支教呢;

第三:程序正义这个措辞我认为用在这里并不恰当,更好的理解方式应该是我第一二点所说的;

第四:接受教育是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孩子们的唯一出路,而受制于当地教育投入的限制,他们往往得不到优质的教育,注意是优质的教育,所以我们对于支教的期望就是能带去相对于当地教育水平更高的教育质量和教学理念,而不是入乡随俗,放低自己的水平。


更新东南大学官博的回应


原回答

我看到的只是东南大学万思远殴打云南楚雄南华县不知名小学二年级小学生吗?

不是的啊朋友们。

我看到的是一个学生群体对另一个学生群体的碾压。

万思远是学生,去云南支教只是为了获得保研资格,被殴打的孩子也是学生——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学生。

学生群体分裂了啊朋友们。

如果万思远是去北京的一家小学“支教”,他敢这样殴打那里的二年级小学生吗?我觉得他不敢。

北京的二年级小学生和偏远山区的二年级小学生一样吗?他们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在有的人眼里,在部分实际情况下,他们已经不一样了。


我不知道这样的事该归结于偶然还是必然,或许只有东南大学的万思远会做出这样的事,而东南大学的齐思远、南京大学的万思远、清北的万思远都会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支教老师。也可能这样的事是必然,即使东南大学的齐思远、南京大学的万思远、清北的万思远都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支教老师,也会有东南大学的万思远站出来,一脚一脚地踹倒不过七八岁的孩子,偏远山区的孩子。


在整件事情中,最让我愤怒的其实不是万思远打人这件事本身,哪怕他打的是才上小学二年级仅仅七八岁的孩子,而是即使万思远被东南大学取消了支教资格和保研资格,他的人生依然具有很多不错的可能性。

“名校”学历、应该还不错的家境、出彩的简历,万思远的人生有太多的选项了,区区保研资格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过去几个月,等事件热度下降,他仍然可以享受他不一定会精彩但至少一定是衣食无忧安安稳稳的人生。

但是那些被万思远殴打的孩子们呢?他们的人生又有多少选项?


第一个被万思远踹倒的孩子,站起来以后正面面对着万思远,抬着头。他在想什么?他在愤怒吗?他想反抗吗?我不知道。然后他转身了,揉着自己的后背转身了,然后看着万思远踹倒了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

他在想什么?

我不知道。

作为一个主动支教三次(中学) ,被动支教两次(一次西部本科,一次西部大专)的老师。我个人认为,考量教师的心理素质,非常的重要,这个与是不是在校大学生没关系,很多在编老师都受不了,我反而觉的还好。

支教最复杂的工作问题,就是低于预期。教师和大学生去支教半年最大的麻烦,就是彻底低于预期。

有一年,去贵州支教,有一位天津大学的女生,半个月就彻底崩溃了,哭着闹着喊回去,没过多久,我们广东团的在编女老师,又崩溃了。因为她并没有见过如此荒凉,一贫如洗的景象,关键是学生和家长的复杂程度,也超越了想象。大多数孩子,对于读书的认知,来源于谁?父母?不不不,来源于爷爷奶奶。

为什么会来源于爷爷奶奶?因为爸妈在广东打工,就过年回家几天。所以,孩子对读书的内驱力,五花八门,想通过读书当大官,赚大钱的算是非常积极的。不少孩子,就是想来学校吃免费的中餐。这都不是大问题,越贫穷的农村随着时代的进步,近亲结婚的问题就更大(没人愿意嫁,农村读书出去的女孩是绝对不可能回来的,男丁找不到老婆,就打起了自家人的主意),导致部分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很不好,没法教育。

这和很多大学支教的同学想象很不一样,大家都觉得农村的孩子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但真的来了支教地就知道,有些地方穷久了,已经变味儿了。很多爷爷奶奶的思想,是非常毒害孩子的,但这并不可怕。( 具体有多毒害就不写了,怕引起小管家不适)

最可怕的,就是父母在家的,是不是觉的很奇怪?父母愿意出去打工的,那是对生存有着向往和追求的,不愿意出去的,就是等着国家来救赎的。宁可躺着,不做事,基层公务员气得想打的那群人。这群人在家,有个更大的麻烦,就是一年生一个,好劝歹劝使用避孕工具,一麻袋一麻袋的送,不肯用。生成了特贫户,那就郭嘉养咯。教育孩子?开玩笑,天生地养,儿孙自有儿孙福。您指望这群人,能给孩子好的思想?

所以大学生支教,最好的筛选项要改一改,不是选择最善良的,而是心理条件最坚强的。最好有农村基层生活经验的。支教现在住的环境特别糟糕的,也不是没有,但是比以前少了很多,大多数地方的乡镇中学,都是国家筹建的,住房比较舒适。但是有人就看不惯,谁看不惯呢?当地一些人,他们不觉得大学生来支教,是对他们做贡献,而是眼红大家住这么好的条件,这里面闹出的矛盾可不少。

而很多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来支教的同学,对很多奇怪的事情是没有心理准备的。该不该调整?当然要调整。不过下面有回答,说老师来教一年就走了,其实也没什么问题,当地老师都呆不下。大部分特岗教师,都是想干三年就跑路的,现在的城乡差距,让中西部地区乡镇教师,有心思好好教书的那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想的就是三年后考出去。而且大专毕业的教师,教书的耐心反而要比本科好些,因为也走不了,就是教育质量要差一些。

对于万某的处理结果?没什么好聊的,人与人是有区别的,该罚的罚了,就是对的,别打孩子,打解决不了问题。相比于他被处罚,我更关心,更希望,乡村是可以真的振兴起来。当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题外话,现在乡镇教师流失,是比短缺更麻烦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报酬,职称评定倾斜,医疗社保齐全落到实处。否则,靠一些大学生支教,没有实际意义。

去年报名的学校的西部专项计划已经快一年了,看到这些天有学弟学妹们在问这个事情,借这个机会回顾整理一下当时的相关事项,照着从开始了解到这个事情到目前这个阶段走一遍,想到的都记录在文中了。

【缘起、谋划、报名、面试、体检、研究生复试、支教培训】


在我们学校这个计划俗称“1+3”计划,也就是一年到西部地区进行支教或者参与基层工作,然后三年回来读研究生,显然,获得参与“1+3”计划资格的同学,也就获得了推免资格,我们学校最终录取20个名额。所以缘起还是内心对读研的念想,以及绩点排名一般。

最初看到师兄师姐们参与了这个计划才有这个念头的,而后来因为这种原因打算选择工作,后面又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再折腾个4年,具体原因看我另一篇文章《从实习到放弃工作,再从准备考研到西部计划上岸》。于是乎,就在四处打听“1+3”的相关消息和经验,期盼着正式通知快点发出来。

决定尝试“1+3”之后,我开始在各大网络平台搜索三段论(西部计划是什么,为什么要参加西部计划,到了那边做什么)看了很多的帖子,但是针对高校的似乎并不完整,而且也没有时间节点或流程之类供参考,又找了师兄问了不少东西,师兄给我大概介绍了流程和面试的一些情况,心理有了一些谱了。开始准备西部计划的面试,我给自己列了几个问题:

  1. 什么是西部计划
  2. 为什么要参加西部计划
  3. 父母同意自己参加西部计划吗,他们会有什么看法
  4. 我能胜任吗,我有什么特长
  5. 试讲一个课程,我会怎么讲
  6. 我和其他人相比,自己有什么优势
  7. 如何在自我介绍中,最大限度的把自己最符合的一面展现出来
  8. (应该还有别的,不太记得了)

花了大概有一周左右的时间我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每当思考不出答案的时候就去看一些书籍或文章看看是否有思路,或者说从根本上给自己最好思想工作。现在看来,如果这些问题都能思考清楚了,并且从内心出发的给出正面的回答,那我相信不但面试没有问题,在那边也会是认真负责的好基层工作者或好老师。要是没思考明白,建议还是不要报名的好,因为糊里糊涂的去了于人于己都是在挖坑跳。所以这里就不给问题的看法了,毕竟每个人的三观都不同,但是后文还是会对真实面试中提到的问题自己的回答做一些阐述。

大概是9月份上旬快到中旬的时候,学校发通知了,通知大概就是说有“1+3”这个专项计划,报名从速。于是填完报名表交给了学院,学院辅导员审核你的情况(是否有挂科、体测是否合格、意识形态方面是否有偏差等),学院审核通过了之后送给学校。我们学校是校团委在负责这个事情,大概一两天之后校团委发通知给所有报名的同学说到指定地点参加面试。

当时面试是在另一个校区,还好同学跟我说面试带正装过去比较正式也显得你认真对待,一开始我倒是没什么感触的,当时在中午来到等候面试的教室之后,舒了一口气,还好有听他的,因为基本上大家都穿正装了,虽然说没要求也可能不会在乎这些东西,但是在那个环境之下如果没穿正装可能会导致因为自身没注意到这个细节而产生后悔低落甚至自我否定的情绪(除非你足够自信,很难被环境影响到)。等了挺久的,终于有工作人员来安排面试了。

首先分成三组并行进行,每组有40个人,相当于所有学院报上去的名单有120个人,最终录取20人。然后开始进行现场抽签,抽取面试组别和顺序。我抽到了B组14号,算是不错的位置了。介绍面试流程:每个人有5分钟的面试,一分钟自我介绍,四分钟面试官提问,一般提问三个问题,面试完自己走人,不能回到候考区。

我准备了6分钟的自我介绍,瞬间变成1分钟,啥都不做,赶紧改稿子,看看那些是必须说的,借着前面13个同学面试的时间改稿和整理思路,改出来了1分钟自我介绍稿子,并且试讲流畅。终于到我了,说实话,我对于面试什么的很容易紧张,而且一紧张就会乱和忘词,这次也不例外,走到面试教室的门口时,完了什么都想不起来,我长舒一口气,死马当活马医吧。

走进去,给四位面试官发自己的简历(做简历很重要,好的简历很重要,因为那么多人要想面试官记住你,靠的就是那5分钟和学院的材料以及你的简历,而简历在面试的时候他们会看,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他们面试的印象。做简历的方法就是:相关重点放在前面和突出,比如这次我就把学生工作经历和志愿服务经历列在前面,把获得的荣誉和其他经历和成果放在后面),其中一位是校团委的老师,另外三位可能是请来的专家或教育局的人吧,都是长长辈那一代人了。我做了下来,突然间有一股神秘力量支撑自我,头脑和身体活跃起来,思维变得异常敏捷,跟进来之前有着很明显感觉得出来的不同,内心突然平静了下来,有一说一整个面试过程自己还是挺满意的。

自我介绍+问了我四个问题:

  1. 自我介绍:基本情况+学生工作经历+志愿服务+荣誉+成绩+态度(可以不说自己认识的这个计划和为什么要来,因为不说的话后面就很大可能会问你,所以相当于给自己设定好了题目,嘘嘘!)
  2. 为什么要参加这个计划:我说了这么认识到这个计划的+在农村看到的一些情景的感悟+内心的想法和看法(大概就是30岁之前要多折腾,是追求幸福的同时更是帮助那里的人唤起追求幸福的意识和权利,也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我报的是支教团】,然后说了一些有意义什么的普遍认知)
  3. 你父母同意吗:你来报名这个项目,对于这个问题肯定要是同意的,如果父母不同意,基本上一票否决了。我首先给了肯定的答案之后,说了自己跟他们说这件事情之后他们的态度和看法,表明他们是支持我的,然后再说得到他们支持自己的感受。
  4. 觉得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这个要见仁见智了,还是和做简历方法差不多的思路,不过要是没理解和干货就还是有点棘手。我说了自己再农村的经历和看到的一些现象的感悟,其一有经验,可以快速融入和适应(家乡生活经历作支撑),其二够坚定,内心上确实想参加(志愿服务经历做支撑),其三有能力做好(工作经验的支撑、学习能力做支撑等),其四身体素质好(说到这个的时候面试官笑开了,气氛变得愉快起来)。
  5. 什么时候加入的党组织:因为我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有提到,这个还得感谢当时的支部书记,跟我们强调了这个日期的重要性和对我们的意义,让我牢牢记住到现在。但是入不入党对于西部计划可能会有政治意识这部分的加分,但也有团员同学录取了的,所以影响应该也不是关键的,关键还是你是否被面试官觉得合适,还有你真的合适吗。

大概就是这些问题,可能不止5分钟时间,不过我每个问题回答的都很快,时间应该也差不到哪去。就这样面试结束,回去等当天晚上的通知。往年都是晚上9点左右的时候给的通知,到了9点还是没消息,我以为自己凉了,到了11点,还是没有,我问辅导员,辅导员也说不应该这个时候校团委他们还在工作啊,我更觉得自己凉了,到了快0点,唉算了,明天继续准备考研吧。拿着衣服走进浴室,突然来了电话,通知我说被录取了,那心情正是一下子登上珠穆朗玛峰,也就是只要体检通过就确定具备“1+3”保研资格了。

体检

体检要自费200多(不知道后面会不会报销,现在还没有),到某医院,包括抽血、尿检、心肺、耳鼻咽喉、心理等挺多项的。差不多一个星期左右拿到体检结果,合格则录取,不合格则淘汰,然后替补选手补上至20个名额。就这样确定录取了,虽然说20/120的几率不算很大,但是相比考研那还是高了不少的,虽然说要多一年的工作,但是过的了自己这关,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一件更值得的事情。

研究生复试

“1+3”面试通过了之后,获得保研资格,只能保本校,其中在选研究生院系和导师的时候又有一些跌宕起伏,具体见《从实习到放弃工作,再从准备考研到西部计划上岸》这篇。这里介绍复试的流程:

  1. 准备工作:看学校发的保研复试通知,里面有详细的需要在那个系统报名什么的。
  2. 早点找到专业和导师:从确定“1+3”名单到部分学院的复试安排,可能不到两三天的时间,所以要尽快确定要读什么,找哪个导师。有些学院对英语有要求,即使是专项计划的学生,该学校其他学院没听说过专项计划学生需要英语六级的要求。
  3. 报送材料给保研去向的学院:成绩单什么的,注意看该学院的通知。
  4. 参与复试:如果材料没问题,那么可以参与复试了。复试首先进行抽签,早上抽签,有可能抽到下午的场,我抽到的是上午的。复试分为英文自我介绍、教授们提问几个英文问题、让你讲一些项目什么的这些,差不多一个人15到20分钟,复试结束会带你到一个教室里放松等上午场的同学全部复试结束才让你离开。
  5. 录取结果:隔天会将结果贴在学院楼下,有些学院会马上发到官网也可查看,但是大部分不会,看到名单上标记录取则被录取了,如果标记候补则需要等前面同学放弃才有机会。然后签好协议什么的,就完成了复试的整个流程。

支教培训

一切程序都办完,在大四上学期剩下的时间会安排到校团委做助理,称之为培训。大概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设计做完的时候会开展支教的培训(选择支教团的同学),往年都是到小学跟一个老师,看他上课,完成任务,还有进行试讲什么的,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只能开展线上的培训了,学校找了一个2000多分钟的课程给我们学习,然后完成研讨和教案。

目前就是在家完成毕设和参与支教培训。后续的安排还没出来,所以后续有什么通知再进行更新,还有往后支教的经历什么的也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在考虑开个专栏讲接下来这一年的经历~

也祝愿各位有意参与西部计划的学弟学妹,可以心想事成,加油冲!

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都置顶了毒鸡汤




1


最近,一名网名为@小刘非常爱学习 的女大学生,成为了“名人”,原因是,她在网上经常晒出支教过程中的照片、作业、试卷等等,并附上不雅文字,称当地学生为“笨蛋”、“傻X”。





女大学生引发众怒,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支教老师也是老师,但她的行为,明显并不符合人们心目中对老师的期待。


所有人小时候都当过学生,也明白,哪里都会有调皮、不懂事的熊孩子,老师教着教着会生气也是很正常的。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有耐心、不迁怒,是老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如果她没有这个理想和能力,为什么又要揽老师这个瓷器活?


第二,支教这东西,本来就不是强制性的,如果她真的对她口中的“贫困山区”、“傻X学生”意见这么大,为什么一开始自愿选择来这个地方支教?又为什么不干脆中途走人?


随着女大学生的真实身份曝光,支教背后的动机也被找出来了:支教,是为了保研。


这名女大学生,是大连理工大学的一名本科毕业生,出事之前的身份,是大连理工大学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云南服务队的成员。


据称,她本科期间的履历十分漂亮,曾获优秀毕业生、团员标兵、优秀团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等多项称号。


而刚好,大连理工大学,有一个“支教保研”的政策,大意就是,符合学校要求的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支教活动(通常为期一年),来获得相应的加分,从而获得保研的资格。


于是,这名履历优秀的女大学生,为了自己的光明前途,几乎是想也没想,就去了。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幕幕。


抓住了一个上课吃辣条的学生,称其“笨蛋”、“智力不健全”。(说实话这种行为当过学生的都做过吧)





因为整理报名表而耽误了洗澡时间,怨气极大,“傻X”一词霸了满屏,包括用来形容学生们。





还有变着法子说学生又差又笨的,更绝的是,自己因为学生满意度太低而被领导约谈,不但没有反思,反而认为学生不喜欢自己,那就是他们的问题。










如此种种,不一一赘述了,人们可以说她只是在网上口不择言了一点,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出她的基本态度:厌恶、傲慢。


这样的人,能在现实中当一名及格的老师(哪怕伪装得好一点),我还真不信。


不仅如此,在她的一些发言之中,还能看出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歧视倾向。








就算她还没支教的时候没想到学生那么难管吧,但连那个地方都这么厌恶,都还要“屈尊降贵”去支教,那么,唯一的驱动力,就是利益了。


冲着保研名额去的支教,去到却还要骂骂咧咧,嫌弃别人配不上她的高贵,一个“又当又立”送给她,不用谢。


女学生的行为无需多讲,肯定是要批判的,事实上,在事件曝光之后,大连理工大学回应,已经撤销了她的保研资格,而据知情人透露,她现在的感受是“十分后悔”。





后悔吗?后悔那就对了,年轻人,这就是社会给你的第一课:人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和责任。


收好了,一个能记一辈子的教训,说不定,比保研资格更加可贵。


2


当然了,这件事当中,除了批判当事女大学生之外,还有一些更值得大家思考的地方:支教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我并不是否认全部的支教,那些真正的甘愿放弃自身利益,而投身到偏远地区的支教事业的老师,是非常伟大且可敬的。


但问题就在于,真正为理想而支教的人,实在是太少了,现在的支教,多的不是牺牲利益,而是冲着刚需和利益而去的。


就现在常见的那种,去偏远地区一年半载的支教,就连师范生,也不是自愿去的,只是没办法,其他非师范生,就更不用说了,多数都是为了利益。


而这种支教,能给当地的学校和学生带来什么作用?啥作用都没有。


参加支教的大学生,说好听点,就是“有活力,掌握最新的先进教学方法”,按照预设,就是大学生为山区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山区学校和学生为大学生提供教育经验,双赢。


但实际上,呵呵。


大学生,说白了就是一群完全没经过社会毒打的小白,教育理念全靠空想,但面对真实的教育情景,尤其是一群生活方式、思维都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学生时,就傻眼了。


面对学生手忙脚乱,完全不知道处理课堂危机的、随随便便就被气得破口大骂或偷偷流泪的、对着山区孩子说现代艺术,弄得孩子纷纷欲睡的、放不下高姿态,背地里骂学生废物的,真的,比比皆是。


因此,一般情况下,支教老师也就跟着正式老师打打下手,搬张椅子在课室后面听课,或者帮忙看自习和批改作业,作用跟个吉祥物差不多,最大的优势,大概就是年轻、亲和力强了,但凭借这个就能当好老师,无异于痴人说梦。


更何况,哪怕真的教得好,那又怎么样呢?


支教老师一年半载就回去了,学生们好不容易有了感情,就要说再见。真的,每当看到孩子依依不舍告别的时候,有点良心的支教老师,内心都是愧疚的。


因为我们心里清楚,自己为孩子建立了一个美好的幻想,又亲自打碎了它。


越是偏远地区的孩子,内心其实越希望关爱和改变,平日里的教育如此糟糕,好不容易来批支教老师,带来了许多先进玩意儿和理念,让他们一度以为,自己真的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离梦想中的城市越来越近了。


结果,故事结束得猝不及防,孩子们这时才发现,自己其实只是支教老师“任务”中的一个工具人,连挽留的机会都没有。


那能怎么办?只能抱着支教老师哗哗大哭,说声:“老师,以后记得来看我们。”


但实际上,真的回去看孩子的有多少呢?


支教大学生和山区孩子,本就不是一路人,说白了,是我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城市人,介入了他们的生活,利用了他们,还恬着脸将这种利用称为“支援”。


因此,支教的本质,其实是傲慢。


自以为派几个城市来的大学生过去,就是帮助,甚至连这些大学生有没有能力和品行,都毫不在乎;而山区学校和孩子,连选择权都没有,只能被动接受,还得“与有荣焉”,没有人问他们喜不喜欢,想不想接受,面对一茬又一茬走过场的支教老师,又是什么心情。


最糟糕的就是,这种利益本质满满的支教,还在高校中大行其道,成为高校赚虚名,以及学生谋利益的工具。


3


对于当今这种支教成风的现象,其实我也是很不理解的。


要是师范生支教,那也算了,毕竟当老师不同别的,总要熬点经验,但非师范生去支教,不但是没必要,而且隐患十分大,一来毫无技能,二来毫无教育理想,就是把支教当成了熬工时换加分的工具,去到大概率就是瞎搞。


像这次爆雷的女大学生,跟她一样的人,难道少吗?只是别人不敢在社会媒体上明说,或者还没有被爆出来而已。


但说到底,逐利是人的天性,问题本质不在这些学生,而是,将支教变成“利”的高校们。


现在,在支教上做文章的高校实在太多了,小则各种实践活动,一到假期,安排大大小小的下乡活动,闹得山区孩子放假也要给支教老师捧人场;


大则诸如“支教保研”这类的,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加分政策,直接将支教变成敲门砖。读研究生,跟支教有什么关系?


本质还是贪图那个“为山区教育做贡献”的虚名,仗着有制定规则的权力,对大学生和山区学校大加忽悠。


有一说一,与其把明明不想支教的学生忽悠去山区,浪费一年青春,结果还不讨好,还不如为山区做点实事,捐点学习用品,帮忙修缮学校、添加器材,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山区教育做贡献。


钱能解决的事情,就别折腾了,好吗?


4


支教是好事,但和利益挂钩的支教,并不是。


支教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志愿,是一项非常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工作。


支教需要的,并不是规模有多大、名头有多好听,而是一群真正有热情、甘愿付出的青年,这也注定了,支教本身,肯定是小众的,真正的支教老师,是名副其实的先驱者。


一旦支教和利益挂钩,变得熙熙攘攘,那就已经变味了,太多的人为了加分、为了名衔、为了补贴、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而参加支教,就是没有人,真的是为了教育。


因此,最重要的,其实就是要让各大高校,能从这件事中反思起来,取消那些不必要的支教活动,真想去的,无条件支持,但本就无心的,就别折腾。


肯定有人说,要是真这样,就没有人去支教了。


如果真的没有,那就没有吧,没那么“热闹”,反而双方都省心,如今支教是够多了,但山区的孩子真正能收益的,又有多少呢?


何况,山区的教育问题,本就不是支教能解决的,最关键的,其实是经济发展,只有当经济发展起来了,待遇提高了,自然就能吸引优秀的老师,实现真正的提高。


与其高高在上,年年都要往山区学校那里插一脚,安排些名不副实的支教,还不如别去打扰他们,而是帮忙制造发展机会,让孩子们生活过得更好,安安心心学习。


如此浅显的道理,自诩见多识广的城市人,怎么还学不会呢?





文 | 毒哥&玉成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当教育变成交易:女学生为保研参加支教,却在背后骂学生傻X】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dgaty.xhstdz.com/quote/24839.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dgsw198.xhstdz.com/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