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邵阳市发展定位的思考
2024-09-20 00:58

  将邵阳建设成为“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湘中湘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两中心一枢纽”),这既是湖南省新阶段优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选择,也是打通全省连接东盟大通道、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途径。

  一、发展定位

  (一)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以近期建设“双百”城市、远期建设大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形成以市区为核心的城市组团,将邵阳建设成湘西南地区市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市容市貌最美、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

  (二)湘中湘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发挥邵阳作为湖南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突出食品、机械制造、鞋业、发制品、小五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努力把邵阳打造成湘西南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工业中心。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一县一品的农业产业格局,建设湘西南最大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突出以崀山为龙头的湘西南旅游产业发展,努力把邵阳打造成湖南旅游主要目的地。突出以市区和邵东为中心,带动武陵山片区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努力把邵阳打造成湘桂黔边陲的物流中心。承载2500年建城历史,努力把邵阳打造成湘中湘西南文化中心。

  (三)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努力建成“三纵三横一连”的铁路运输网、“三纵三横两连”的高速公路网络、“一东一西”两支线机场的航空运输网,以资水高等级航道为重点的水路运输网,基本建成东部城市群和西部生态圈交通网,提升农村运输通达能力,形成覆盖城乡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将邵阳打造成全国区域性交通枢纽。

  二、指标评估

  (一)从地理位置看。邵阳地处湘中偏西南,全境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地区,207国道和302国道在城区交叉,境内潭邵高速、邵怀高速、衡邵高速、洞新高速、安邵高速、邵坪高速、怀通高速等已相继通车,沪昆高铁在我市设站,总人口达到821.4万人,为全省人口第一大市,占全省人口总量的1/9。全市常住人口726.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1.95%。国土面积达到2082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二)从小康指标看。2015年,邵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较快,总实现程度为83.9%,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10位,比上年提高了2位,在大湘西地区排名第1位,高于大湘西地区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为53.9%,在全省排名第2位,在大湘西地区排名第1位。在2015年考评中,邵阳市荣获全省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奖”。

  2015年,全市12个县市区平均实现程度为84.1%,排全省第11位,大湘西地区第2位,平均提升幅度为30.3%,排全省第6位,两项综合排全省第6位。在2015年全面小康考评中,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邵东县和武冈市分别斩获了“经济快进县”奖、“经济强县”奖、“扶贫实绩综合优秀”奖。

  (三)从经济指标排位看。2015年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13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2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5.5亿元、财政总收入13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91.97亿元,全部大于张家界、益阳、怀化、娄底、湘西。居民可支配收入13284亿元,大于张家界、怀化、湘西;进出口总额11.46亿元,大于岳阳、常德、永州、张家界、益阳、怀化、娄底、湘西。

  与全省及其他市州比较,2015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全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14个市州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发展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GDP增速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在14个市州中排第2位,在7个中西部市州中排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1.9个百分点,排全省第3位,中西部市州第1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9个百分点,排全省第2位,中西部市州第2位;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0.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3位,中西部市州第2位;财政总收入增速高1.8个百分点,排全省第5位,中西部市州第3位;实际利用外资增速高1.5个百分点,排全省第6位,中西部市州第2位;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增速高0.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3位,中西部市州第1位;进出口总额增速高40.9个百分点,排全省第2位,中西部市州第1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5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位,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0.4个百分点,排全省第3位,中西部市州第2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高2.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3位,中西部市州第3位。

  (四)从“十二五”时期发展看。经济总量攀登新高峰。“十二五”全市经济总量在“十一五”相继跃过400亿、500亿、600亿、700亿4大关口的基础上,继续快速拉升,2012年首次迈上千亿元大关,达到1028.41亿元,2015年实现GDP1387亿元,全市经济总体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市人均GDP达到19156元,接近20000元,是2010年10468元的1.83倍。“十二五”承接高位增长势能,继续实现新跨越,迎来又一个黄金发展期。城乡面貌展现新变化。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修建干线公路725公里,农村公路2800公里,武冈机场2016年有望试飞。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50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70平方公里,人口由55万增加到70万,全市城镇化率由32.8%提高到41.95%,管输天然气正式入邵,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全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环境卫生大为改观,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三、机遇与问题

  (一)经济发展面临五大机遇。一是全面协调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将加大中西部地区扶贫开发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补齐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短板。加上国家更加注重农业现代化,这些对于农业大市和民生薄弱的邵阳来说,将催生大量投资热点和机会,为加快发展、后发赶超带来重要机遇。二是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国家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武陵山区域发展和脱贫攻坚、中部崛起战略以及全国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型枯竭型城市转型、全国产城融合示范区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及省里实施的湘西大开发、湘商产业园政策、娄邵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政策,都将为邵阳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政策红利空间。三是区位条件改善带来的新机遇。随着沪昆高铁、娄邵铁路扩改、怀邵衡铁路和武冈机场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邵阳正式跨入“高铁时代”,加之即将开工的张宁高铁、呼北高速、邵东机场等,将拉近邵阳与全国、全世界的距离,全面提升区位优势,具备融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大西南地区的时空条件。四是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新机遇。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步入升级换代阶段,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邵阳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有很好的制造业基础,技术力量雄厚,同时人力资源丰富,有820多万人口,拥有100万邵商资源和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能够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五是邵阳市自身发展和内生动力带来的机遇。“十二五”期末,邵阳存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存贷比仅45%,信贷空间很大。东部城市群获批,城市融城步伐加快,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各项主要指标增长幅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GDP 从2011年增长13.2%到2015年增长9.6%,增幅下降了3.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从2011年增长27.8%到2015年增长12.0%,增幅下降了15.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从2011年增长35.2%到2015年增长20.1%,增幅下降了15.1个百分点;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1年增长17.8%到2015年增长12.7%,增幅下降了5.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增长15.1%到2015年增长8.9%,增幅下降了6.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增长16.3%到2015年增长11.9%,增幅下降了4.4个百分点。

  2、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加强,突出表现在各种要素制约上。一是成本制约。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财务成本、人力成本的加大以及原材料等价格上涨,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企业发展前景堪忧。二是人力制约。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人工工资上涨较快,多数企业出现用工流失、招工困难的情况,部分企业面临长期用工短缺问题。三是结构制约。邵阳市企业结构欠优,整体竞争力不强,突出表现是:企业生产效率低,生产经营规模小,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产业结构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高新技术水平不高,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3、企业创新能力仍显不足,竞争能力有待提升。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增加值232.53亿元,同比增长19.3%,与2011年相比,增速下降了38个百分点。二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大部分企业领导者认为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大、风险高,加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自主创新的成果易被别人复制或盗取,这些都影响了邵阳整体企业的创新意识。三是企业创新热情不够。经营管理中,随波逐流的现象较为普遍,追求短期利益的倾向助长了企业的投机行为。许多行业如电子、集成电路、移动通信等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从元器件、专用设备到产品关键部件都严重依赖进口,限制了其培育创新力的热情。四是企业缺乏创新型人才。目前全市大多数工业企业还没有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企业的领导和员工普遍缺乏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文化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优,管理创新人才严重不足。

  四、对策建议

  (一)提升创新动力。一是要不断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支持和鼓励创业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人才保障,积极培育众创空间,制定出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二是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按照“高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的要求,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工作重点,加快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等,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要大力发展科技交易市场平台,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梯队。

  (二)提高转型能力。第一,农业上要通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手段,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第二,工业上要着眼于全市产业基础,切实提高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尤其在加快诸如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服务业上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构建结构优化、水平先进、开放共赢、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三)激发消费活力。消费的持续“走热”需要从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建立保持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税收体制改革,全力推进收入倍增计划,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二是要积极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各类实体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吸收更多劳动者就业。三是要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强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转变消费观念,提升消费水平,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四是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品牌,积极拓展境外贸易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并协助企业避免贸易壁垒的限制。

  (四)化解短板压力。一是补齐指标短板。经济发展方面,重点围绕GDP、城镇人口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互联网普及率等指标,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千方百计加快邵阳发展。民主法制方面,重点围绕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这个难以提升的指标和廉政指数、社会安全指数2个易反复的指标,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人民生活方面,重点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摆在首要位置。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三馆一站”建设进程。资源环境方面,坚守生态底线,坚决整治环境污染,持续推进生态创建,继续深化农村环境整治,确保生态优势转化为小康优势。二是补齐贫困短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用心、用力、用情推进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确保如期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三是补齐县域短板。县域经济不强,是我市的一块短板,要激励各县根据自身优势,发挥特色,比学超超。

  (五)形成区域合力。一是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区域协作发展工作机制,加快搭建涵盖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多层面、多渠道的沟通交流机制和合作机制,重点推动与怀化、湘西、张家界、常德的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的产业合作,推动与娄底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湘中崛起,加强与沪昆高铁沿线省市的沟通协作,大力促进企业与全国重点高校建立产学研联系。二是强化区域产业协作。充分发挥邵阳的土地、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利用长株潭城市群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长三角的人才、科技和金融支撑等优势,强化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特种造纸等重点产业与发达地区的分工协作,进一步拓展与沿海、沿边发达地区、友好城市及大企业、大集团、大财团的交流合作。三是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力度。推动娄邵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申报为国家级示范区。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优势资源,壮大优势产业,积极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区域产业转移,高起点谋划一批就业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把邵阳建成产业梯度转移重要基地。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邵阳市发展定位的思考】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dgaty.xhstdz.com/quote/24675.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dgsw198.xhstdz.com/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